NEJM最新研究:复杂性尿路感染治疗或有突破性进展
NEJM最新研究:复杂性尿路感染治疗或有突破性进展
复杂性尿路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可导致菌血症和尿毒症,治疗失败的风险高。近日,NEJM刊载了一项最新的Ⅲ期试验结果,为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尿路感染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单纯性尿路感染是通常不伴有复杂因素、泌尿系统受到细菌感染造成的一种尿路感染,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急性肾盂肾炎)是指从膀胱上行的尿路感染,常伴有一些泌尿系统解剖或者功能性的异常,出现梗阻性病变,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复杂性尿路感染发病率比单纯性尿路感染高,可能导致菌血症和尿毒症,治疗失败的风险高,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头孢吡肟是广谱第四代头孢菌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β-内酰胺抗生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主要用于难治感染。他尼巴坦是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吡肟-他尼巴坦是一种新型的β-内酰胺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此前,头孢吡肟-他尼巴坦已在体外被证明,对大多数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多种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多种耐药菌具有活性。美罗培南是一种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
近日,NEJM刊载了一项最新的Ⅲ期试验结果,旨在评估头孢吡肟-他尼巴坦和美罗培南两种药物在微生物学和临床成功方面的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美罗培南,头孢吡肟-他尼巴坦在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中具有显著优势。
在这项Ⅲ期双盲、随机试验中,共纳入患有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急性肾盂肾炎)的661例住院成人受试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受试者接受每8小时1次静脉给予头孢吡肟-他尼巴坦(2.5 g),或美罗培南(1 g)治疗7 d。如发生菌血症,治疗时间可延长至14 d。主要终点为治疗第19~23天微生物学意向治疗(microITT)人群中的微生物学反应(如细菌根除)和临床治疗的复合成功率。并在确认非劣效性后,对主要终点进行预设的优效性分析。
结果显示,在661例接受随机分组的受试者中,436例(66.0%)纳入microITT人群。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56.2岁,其中38.1%≥65岁。在microITT人群中,57.8%的受试者有复杂性尿路感染,42.2%有急性肾盂肾炎,13.1%有菌血症。头孢吡肟-他尼巴坦组293例受试者中的207例(70.6%)和美罗培南组143例受试者中的83例(58.0%)获得复合缓解。在主要终点方面,头孢吡肟-他尼巴坦优于美罗培南(治疗差异为12.6%;95%CI,3.1~22.2;P=0.009)。治疗反应的差异在随访后期(试验第28~35天)持续存在,此时头孢吡肟-他尼巴坦在复合终点和临床终点较美罗培南表现出持续的统计学优势。
在药物安全性方面,头孢吡肟-他尼巴坦组和美罗培南组分别有35.5%和29.0%的受试者发生不良事件,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为头痛、腹泻、便秘、高血压和恶心。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和1.8%,两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导致的研究终止,在头孢吡肟-他尼巴坦组中为3.0%,美罗培南组为0.9%。结果显示,头孢吡肟-他尼巴坦的安全性特征与美罗培南一致。
该研究提示,头孢吡肟-他尼巴坦在治疗包括急性肾盂肾炎在内的复杂性尿路感染方面优于美罗培南,两者具有相似的安全性特征。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在未来头孢吡肟-他尼巴坦或可成为复杂性尿路感染临床治疗的新选择之一。
表1 基线数据
表2 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表3 根据病原体(微生物意向治疗人群)划分的治愈试验的微生物学和临床复合成功率
表4 不良事件汇总
图1 总体和亚组(微生物学意向治疗人群)的复合成功率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