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儿医田景顺教你正确处理手部伤口
新疆儿医田景顺教你正确处理手部伤口
手部伤口的处理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不少学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主任田景顺医生提醒大家,手部伤口处理有很多常见误区,比如认为伤口自然风干愈合快、包扎过紧防感染等。他强调,正确的处理方法包括正确止血、防止感染、防止伤指以及进行康复护理。通过他的专业讲解,大家可以学习到如何避免这些误区,从而更好地处理手部伤口,加速愈合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常见误区要当心
在处理手部伤口时,很多人会凭经验行事,但这些所谓的“经验”往往存在误区。田景顺医生指出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切忌使用云南白药等粉状物止血:部分患者自行处理伤口时会选择云南白药等粉状物止血,或者在伤口涂抹紫药水。事实上,这些异物往往会对伤口造成二次刺激,遮盖创面,造成伤口严重污染,影响术者判断和处理伤口。
伤口包扎并非越紧越好:伤口包扎过紧会影响正常血液循环,造成肢体水肿,不利于伤口愈合,甚至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禁止使用细绳捆扎高位止血:在转运过程中,如创口有喷射样出血,加压包扎无效,可在创口近心端内垫毛巾,外用有弹性的橡胶管等捆扎止血,需记录捆扎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小时,每隔30~60分钟需放松1次,每次放松30~60秒,禁止使用尼龙绳、电线等捆扎手腕或上臂等部位。
正确处理方法
那么,正确的手部伤口处理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田景顺医生给出了以下建议:
脱离损伤源:手外伤的损伤因素多种多样,总的原则是迅速脱离致伤环境,避免受到二次伤害,并争取获得可靠救助,在安全的位置等待救援。若不慎被机器绞伤至皮肤撕脱时,禁止强行将患肢拔出,应寻求帮助,在保护患肢及患者后破拆机器。
止血包扎:手外伤后往往伴有伤口活动性出血,局部加压包扎能有效减少出血。出血部位为手指远端,可压迫手指近端两侧的动脉血管。手掌或手背活动性出血,可选择洁净敷料覆盖伤口,如创口较深,可适当将洁净敷料填塞入创口后加压包扎。适当抬高患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患肢出血及肿胀概率。
局部固定:当患肢发生骨折不全离断时,可用小木板或其他可起到支撑固定作用的物品做简单临时固定,减轻转运疼痛,避免骨折端造成周围组织二次损伤。
转运就医:及时转运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若出现断肢、断指,要用无菌纱布或相对清洁的毛巾包裹断肢、断指,外罩塑料袋,在袋外放一些冰块(避免冰块直接接触断指造成冻伤),争取在6~8小时内进行再植手术。禁止将断指浸入酒精、消毒水、盐水等液体中转运,以免破坏断指的组织结构,影响再植成活率。
术后康复很重要
在手外伤的治疗过程中,恰当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康复功能锻炼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通常早期可进行合理的被动活动,后期则以主动锻炼为主。
当存在肌腱、血管、神经损伤时,需行石膏或铝板外固定。一般来说,肌腱、血管和神经修复术后需制动3~4周;骨折制动则要根据创伤程度、部位、固定情况确定最短的制动时间及制动范围,一般需固定4~6周。在此期间不要擅自去除石膏等外固定物,否则容易导致缝合的血管、肌腱或神经再次断裂,骨折端复位丢失等不良后果。石膏拆除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若术后经康复锻炼患肢仍存在部分功能障碍,可在第一次手术后4~6个月考虑开展二次手术,进行组织松解、修复或功能重建手术。
专业治疗效果好
新疆儿医开展的“新疆行·手足情”公益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项目自2021年10月启动以来,走进新疆、青海、海南、云南、贵州等地,累计实施疑难复杂手术100余例,义诊人数2000余人,让偏远地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国内顶尖专家的诊疗服务。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足外科魏芳远主任表示,“手足畸形不仅会给患者本人造成身体上的痛苦,更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边疆地区,不少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加剧了疾病困扰。”
“目前,手足外科主要采用微创手术的方式治疗儿童扁平足,开展距下关节制动器手术治疗,创伤小、恢复快、足弓矫正明显。”魏芳远主任介绍,如果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引起足底筋膜劳损、筋膜炎、骨刺等问题,较严重者更可引发膝关节疼痛及腰痛,儿童足部问题不可忽视。
“手足情”不仅仅是一次义诊,更是一个契机,希望能够帮助当地医疗机构提升诊疗水平,传授先进的手足外科技术,力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扎根于这片广袤的土地,让患者行走自如,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