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屈原遇上AI:一场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24: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屈原遇上AI:一场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

2025年伊始,华扬联众携手亚实验室推出AI奇幻系列短剧《楚有骚年》,以创新方式重新诠释屈原的《离骚》。该剧运用先进的AI技术,将屈原的经典作品以现代化的形式呈现,不仅保留了原作的精髓,还为现代诗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0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离骚》的现代化演绎

2024年10月,由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任总导演的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在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上演。该剧以屈原的四部经典名著《天问》《九歌》《离骚》《橘颂》为篇章,运用大量高科技舞台技术,通过绚烂震撼的视听表达,展现了神秘浪漫的楚文化。

《荆楚映象》不仅融合了戏曲、皮影、武术等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还邀请了著名作曲家谭盾、国际舞美协会副主席张庆山等实力主创团队,力求将楚文化的魅力置身于当代舞台艺术的多彩鲜活之中。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让观众领略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演绎提供了新的思路。

02

AI技术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与局限

AI技术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已有数十年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程序生成诗歌,到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AI诗歌创作,技术的进步使得AI诗歌在形式和意境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例如,机器人“小冰”和“小封”推出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和《万物都相爱》,在很多读者看来,部分诗作的意义结构和艺术美感已达到诗艺的高阶层次。

然而,AI诗歌仍存在明显短板。AI诗歌在处理隐喻、双关等修辞技法时表现不佳,且缺乏人类诗歌的情感深度和人文内涵。AI诗歌更多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敛聚式”意义生成,难以达到人类诗歌“意在言中,神余言外”的境界。正如诗评家吴思敬所言,人们读诗歌,意在赏文,也在观人。AI诗歌缺乏人格主体性,无法满足读者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探索需求。

03

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前景

AI楚辞IP《楚有骚年》的推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次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尝试,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通过AI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屈原的内心世界,体验那份跨越时空的浪漫与悲壮。

然而,正如AI诗歌所面临的挑战一样,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需谨慎处理创新与传承的关系。科技是手段,文化是灵魂。只有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和谐共生。

《楚有骚年》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现代诗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正如屈原的《离骚》所展现的那样,真正的创新永远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