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从音乐神童到海外漂泊的音乐家
马思聪:从音乐神童到海外漂泊的音乐家
1967年,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马思聪选择离开中国前往香港,最终定居美国。这一决定震惊了无数人,也让马思聪背负了“叛逃”的骂名。但这位音乐家的人生远比这简单的标签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家境优越的他成长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11岁时,他随哥哥前往法国,在南锡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29年,因家庭变故提前结束学业回国。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的演出中,马思聪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1930年,马思聪再次前往法国深造,专攻小提琴并学习作曲。1932年回国后,广东省政府的资助让他得以继续深造,并在同年结婚,妻子是他的女弟子王慕理。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思聪将自己的音乐事业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成为华南抗战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他还在多个高校担任音乐教学工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
抗战胜利后,马思聪的事业迎来了新的高峰。他先后担任了台湾交响乐团的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等职务,并为台湾的音乐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0年后,他回到北京,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此外,他还兼任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并主编了《音乐创作》杂志,为中国音乐的理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到了1966年,马思聪遭到造反派的批斗,四面八方都是指责与谩骂的标语。尽管身体遭受重创,但他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与坚持。1967年,形势依旧严峻,马思聪终于忍受不了长期的压迫与困境,决定采取行动。他通过巧妙的安排,逃出了“牛棚”,在一次极为隐秘的行动中,他乔装打扮,凭借个人的机智,成功登上了一列开往广州的火车。通过偷渡的方式,马思聪终于突破了封锁,逃到了香港。马思聪到达香港后,依靠亲人的帮助,他得以远渡重洋,前往美国与在那里的弟弟马思宏团聚。
马思聪在海外的每一个日夜,都饱受着国内亲人遭遇的困境和噩耗的折磨。他常常在《思乡曲》的旋律中倾注自己复杂的情感,那不仅是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也承载着对自己曾经选择的无奈和痛苦。马思聪的晚年,尽管身处美国,但他始终未能实现返回祖国的愿望。1987年,马思聪因病去世,享年76岁。他曾在一次讲话中表示:“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