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CR年会:中国团队揭示SLE和RA发病新机制
2024 ACR年会:中国团队揭示SLE和RA发病新机制
2024年11月14日至19日,全球风湿病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湿病学专家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在这场学术盛宴中,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的表现格外亮眼,他们通过4场口头报告和10个壁报展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风湿免疫疾病研究领域的实力。
系统性红斑狼疮:从基因变异到精准治疗
在此次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梦涛教授带来了一项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重要发现。研究团队通过对241例SLE相关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基因分析,发现其中21.5%的患者携带PAH风险基因的罕见有害变异。这些变异不仅影响了患者的临床表现,还与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显示,携带罕见有害变异的患者,其PAH发生时间更短,且常作为SLE的首发表现。与非携带者相比,这些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较差,死亡风险也更高。这一发现强调了分子分型在SLE-PAH临床管理中的重要性,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SLE发病机制的理解,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参考。通过识别这些高风险患者,医生可以更早地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
在类风湿关节炎(RA)领域,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团队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博士生师佳代表导师王迁教授团队,报告了中性粒细胞活化作为RA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新标志物的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发现,RA-ILD患者的血浆中N-甲酰基蛋氨酸(fMet)水平显著升高。进一步研究揭示,fMet通过甲酰基肽受体1(FPR1)促进中性粒细胞活化,这一信号通路在RA-IL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发现为RA-IL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检测fMet和FPR1的水平,医生可以更早地识别出高风险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此外,这一发现还可能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中国声音,世界舞台
北京协和医院团队在2024 ACR年会上的出色表现,是中国风湿免疫学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了自己的实力。
这些突破性研究不仅提升了中国在风湿免疫疾病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全球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精准医疗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医生可以更早地识别高风险患者,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随着中国风湿免疫学界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登上国际学术舞台,为全球风湿病学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