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古村落探秘:华堂村&崇仁古镇
嵊州古村落探秘:华堂村&崇仁古镇
在浙江省东部的嵊州,藏着不少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它们如同散落在剡溪畔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繁华。其中,华堂村和崇仁古镇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颗明珠,一个以书圣后裔的聚居地而闻名,另一个则以“浙东小上海”的商业辉煌著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两个古村落,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
华堂村:书圣后裔的世居地
华堂村,位于嵊州市金庭镇,是书圣王羲之后裔的世居之所,被誉为“江南第一书圣村”。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当时王羲之因慕金庭山水之胜,带妻携子来此隐居,并最终长眠于此。自南宋初年王羲之29世孙落户华堂村后,王氏家族便在此落地生根,聚族而居,绵延1700余年。
华堂村的得名颇具诗意。据传,王氏子孙多擅书画,常将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故其宅有“画堂”之称。后因屋舍精丽,山水清妙,“画堂”逐渐演变为“华堂”。如今的华堂村,仍保留着宋、明、元、清等朝代的建筑遗存,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交融、保留,形成了独特的华堂遗风。
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王氏宗祠。这座始建于明正德七年的建筑,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宗祠坐西朝东,前后三进,依次为门楼、石桥、孝节殿,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宗祠不仅是王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场所。每年,这里都会举办书法朝圣节,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前来朝圣。
华堂村的自然环境同样令人称道。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卧龙山脉、毓秀山和平溪江环抱四周,形成“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景观。村前平溪上架有一座建于清代的五孔石梁桥,过桥便是古村的入口。走在石子铺就的小巷中,青砖灰瓦,庄重素雅,古老的民居无声地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村中还保留着一条500多年前王羲之后裔兴建的“九曲水圳”。这条长达360多米的水圳,宽约0.8米,弯弯曲曲贯穿全村,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也成为了古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崇仁古镇:浙东小上海的商业传奇
如果说华堂村是书法艺术的圣地,那么崇仁古镇则是一座活着的商业博物馆。崇仁古镇,旧名杏花村,位于嵊州市西北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浙东地区的商业重镇,被誉为“浙东小上海”,与绍兴柯桥、诸暨枫桥齐名。
古镇的核心区域占地30公顷,精华区域达3公顷,保存着150多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宗祠、民居、书院、厂房、店铺等。这些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丰富,展现了宋朝遗风和明清特色。古镇的建筑布局严谨,以玉山公祠为中心,100余座老台门错落有致,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
崇仁古镇的商业文化源远流长。20世纪初,这里商号林立,经济繁荣,成为当时商品交易的理想场所。古镇的街道布局严谨,主街和支巷交错,形成“三纵三横”的格局。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商业设施一应俱全。古镇内还保留着14处茶亭或路亭,50余处染坊、邮局、教堂、法院等近代建筑,这些都见证了古镇曾经的商业辉煌。
崇仁古镇的文化底蕴同样深厚。作为“越剧之乡”的嵊州,古镇里散布着许多古戏台。其中,玉山公祠内的古戏台最为著名,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有着“浙江第一古戏台”之称。这座古戏台不仅是村民的文化中心,还时常传来悠扬的越剧唱腔,为古镇增添了一抹文化韵味。
古镇的居民们承袭着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精髓,如围棋、书画、越剧、紫砂等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新的文化意义,让崇仁古镇这座历经千年的小镇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华堂村和崇仁古镇,一个以书法文化著称,一个以商业文化闻名,它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嵊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故事。无论是漫步在华堂村的青石板路上,还是穿梭于崇仁古镇的古建筑群中,你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宁静与安详。这两个古村落,不仅是嵊州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探访者的到来,准备讲述那些被时光封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