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原教授详解:血压测量与管理的权威指南
陈鲁原教授详解:血压测量与管理的权威指南
“高血压已悄然年轻化,但很多年轻人却因症状不明显而忽视了血压监测。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会副主席陈鲁原教授强调,定期监测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
专家解读: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陈鲁原教授指出,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是有效管理血压的前提。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推荐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不再建议使用传统的水银血压计。
测量血压时,应相隔30~60秒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如果2次读数相差超过10 mmHg,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血压诊断新标准
新版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
中青年高血压管理要点
陈鲁原教授特别提醒,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往往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他建议,中青年群体应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缺乏运动、长期失眠、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习惯的人群。
对于首次发现血压升高的中青年,陈鲁原教授建议先进行三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限制盐摄入、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量和减轻精神压力。如果血压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治疗。
降压治疗时机与目标
新版指南强调,降压治疗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而非仅依据血压水平。对于血压水平≥160/100 mmHg的高血压患者,或心血管风险为中危及以上的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无合并症的一般高血压患者,推荐将诊室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目标值则有所不同,65~79岁老年人推荐降压目标<140/90 mmHg,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目标<150/90 mmHg。
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
陈鲁原教授强调,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这包括合理膳食(限制盐摄入,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控制体重(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量(如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和减轻精神压力。
“高血压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嘱服药、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是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关键。”陈鲁原教授呼吁公众重视血压管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