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萌新快速入门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二部分)
带萌新快速入门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二部分)
此专栏为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课程的系统笔记,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在第一部分介绍了诗词创作的基础认识——韵和四声之后,第二部分将重点讲解诗词创作的核心能力——平仄和对仗。通过学习平仄规则和对仗技巧,读者将能够掌握创作对联和诗词的基本方法。
平仄
什么是平仄?
在第一部分的“四声”篇中我们讲到,古代声韵学将汉字声调分为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约莫等于今天的一声和二声,上声约莫等于今天的三声,去声约莫等于今天的四声,入声字情况较为复杂,详细请看第一部分的“四声”篇。
诗词写作中的平声即是汉字声调中的平声,仄声即是汉字声调中的上声、去声与入声。古人以平声字为清阳,仄声字为浊阴,因为平声字读来清扬典雅,仄声字读来婉转顿挫。因此律诗偏好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
平仄交替
众所周知,诗词创作讲究平仄交替,平仄交替也称平仄对立,实质上就是高低调和长短调的对立。由于平、上、去、入四声不同的发音特点,当不同声调的音节在诗句中有规则地交替或重复时,诗句就有了一种音韵美,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韵律节奏感。
四种基本平仄律句
五言: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注意:判断句子是什么起,是以该句的第二个字作判断,而非第一个字。
七言: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见,七言就是在五言前加两个字,仄仄前加平平,平平前加仄仄。
粘对
除了同一句要平仄交替以外,律诗还有“粘对”的讲究。所谓“对”,就是指一联的前一句(出句)与后一句(对句)平仄要相对,出句是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对句就须是仄仄平平仄的句式。
所谓“粘”,就是指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在平仄类型上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一联对句是平起,则下一联出句是另一平起;上一联对句是仄起,则下一联出句是另一仄起。比如说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它的对句句式为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因此下一联应是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仄仄仄平平,它的出句句式须是另一平起。
之所以写律诗要粘对,是为了使声调多样化。在诗句均为律句的前提下,如果不对,同一联上下两句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平仄就雷同了。
以王勃的《登城春望》(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为例,该律诗共两联,系五言绝句。上联“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的平仄句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联“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的平仄句式为“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可见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相粘,皆为平起式。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平仄也相对,至于下联的出对句第一字为何没有相对,这个马上就会讲到。
出律
我们将“同一句中平仄交替,同一联出对句平仄相对,上下联邻句平仄相粘”的格律规则称为律法,如果写诗严格遵循了上述律法则为合律,没有遵循上述律法则为出律。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出律情况并不是严厉禁止的。下面将会谈到一些出律及应对情况。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相信很多写诗之人都不会陌生,它的意思是在写七言诗时,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符合平仄规律。对于五言诗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上文提到的《登城春望》中下联“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的第一字芳字与何字都为平声字,并没有平仄相对的原因。但这个口诀并不能当作普遍准则来使用,因为盲目使用该准则可能导致孤平的情况出现。
犯孤平:以“平平仄仄平”这一基本平仄律句为例,如果盲目按照“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准则来写诗,则该律句就可能被写成“仄平仄仄平”,这就是犯孤平,因为除了韵脚字外,就只剩一个平声字了,而律诗的基本要求是尽可能多用平声,少用仄声,以使诗读来高亢清朗,所以犯孤仄可以接受,犯孤平不能接受,如平平平仄平是合律的,而仄仄仄平仄是出律的。犯孤平这种出律情况需要通过拗救方法来补救。
拗救:格律诗的声律规则是可以灵活变化的,不是僵化不变的。拗救就是当格律诗由于语言的局限或为了保持意境而不能严格遵守平仄律法时的一种应对方法,目的是保持格律诗整体的声律美学。补救的方式有同句补救和对句补救:同句补救,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则把第三字补救为平声字,变为仄平平仄平;对句补救,如一联中出句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声变为仄仄仄平仄,则对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补救为平声字,变为平平平仄平。
平仄的总结
本章内容属于难度很大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诗词中常说的平声与仄声是什么,四种基本平仄律句,“同一句中平仄交替,同一联出对句平仄相对,上下联邻句平仄相粘”的律法规则,以及出律时如何应对。在新手诗人的创作过程中,尽量还是要做到合律的要求,但有时出于语言局限或意境需要不得不出律时,要注意犯孤平的错误不能出现,一旦出现就需要使用拗救法加以应对。编者推荐使用诗词吾爱网(https://www.52shici.com/zd/shi.php)来进行格律检查。
对仗
什么是对仗?
讲解对仗前需要先带读者认识对联和对偶。对联在上面的章节中已经提到,一联分为上下两句,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或韵句。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有四句也即两联;律诗有八句也即四联,这四联又唤作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对偶是指两个并列、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而在对偶的基础上讲究平仄就称为对仗,因此一切对仗都是对偶,但并非所有对偶都是对仗,因为对偶无需考虑平仄。
对仗规则
对仗要求一联中出句与对句要平仄相对,且出句以仄声收尾,对句以平声收尾,两句字数相等且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不能雷同。
以“秋庭花锁月,夏院柳扶风”一联为例, “秋庭”对“夏院”属形名对形名, “花”,“月”对“柳”,“风”属名词对名词, “锁”对“扶”属动词对动词,格式严格对偶。其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且出句仄收对句平收,两句字数相等且无字雷同,故满足对仗的所有条件,是很工整的对仗对联。
(小贴士:在家门边挂对联时,出句要挂在右边,对句要挂在左边,不要挂反)
对仗的形式
工对:最工整的对仗。要求句式结构完全一致,相对位置上不仅词类相同,而且义类(词类的小类)也要相同;工对的要求对仗的词一大半(75%以上)是工的就可以,即七个字至少有五个是工的;七个字全是工的叫全工对。
宽对:句式结构相同,但相对位置上的字词往往不能构成对偶,义类相隔较远,有时仅仅词类相同,有时连词类也不相同。因为刻意求工对往往步入形式主义,高明的联家都是能工则工,难工则宽。
流水对:流水对不同于一般对仗出句与对句相互映衬的原则,流水对中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乘,具有一定的前后顺序,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具有前后时间承接关系。
扇面对:扇面对亦称扇对,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在一首诗中的前联与后联形成相隔的对仗。
句中对:也叫句中自对、本句对,是指在一句中就存在宽泛的对仗或对偶。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谓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著,腾蚊起凤,紫电青霜,鹤汀凫渚,桂殿兰宫,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天高地迥,兴尽悲来,宇宙盈虚,丘墟已矣之辞是也——全赋都是句中自对或部分自对,如“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等等。
虾须对:形似带虾须的虾,故称虾须对。如李芝龄温州江心寺联: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燕尾对:形似带燕尾的燕,故称燕尾对。如安徽潜山天柱山白云寺联:足涉万仞峰峦,看绿水浮天,白云扫地---人来三千里外,唤清风结伴,明月为邻。
借音对和借义对:"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的"下"和"秋"本不相对,但"下"与"夏"同音故而相对,此为借音对;"本无丹灶术,那免白头翁"的"丹"和"白"本不相对,但"丹"一字多义,本就还有颜色之义,故而与"白"相对。
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叠字对:一联之中有叠词相对叫叠字对,第二字、第三字是叠字的对叫连绵对,连绵对属于叠字对,如“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双声、叠韵对: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如“彷佛”) ,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如“依稀”) ,双声词互对叫双声对,叠韵词互对叫叠韵对。
以“苍松翠柏年年秀,绿柳红桃树树春”一联为例,该联对偶严格,出句中苍松翠柏为句中对,故对句中绿柳红桃也为句中对;出句中年年是叠词,故对句中树树也是叠词作对。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满足平仄格律要求。因此该联是工对对联。
对仗的总结
本章相对于上一章——平仄简单许多,读者只需了解何为对联与对仗,以及对仗规则即可,对仗的形式只需了解无需记忆。学会写对联对学写诗词至关重要,因为对联是诗词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总结
在第二部分中,编者介绍了诗词创作的核心能力——平仄和对仗。掌握平仄和对仗的规则将使你能轻松地写出自己的对联,只有读者能成功地写出对联,才能成功地写出诗词。只要在写对联时注意“同一句中平仄交替,同一联出对句平仄相对”的律法规则,注意词性对应的对偶规则,就可以写出很好的对联了!最后,在下一部分我们就将进入律诗与词的写作当中,到时候编者将带着读者通过实操的方式融会贯通,了解如何进行诗词创作。
本文原文来自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