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与中科院研究现分歧:二甲双胍或影响老年健康
复旦与中科院研究现分歧:二甲双胍或影响老年健康
近日,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相继发布了关于二甲双胍的最新研究,但两者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复旦大学的研究指出,二甲双胍可能对老年人有害,会缩短其寿命;而中科院的研究则发现,二甲双胍能全面延缓灵长类动物的多器官衰老,尤其对大脑有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引发了广泛热议。
复旦大学:二甲双胍或缩短老年人寿命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二甲双胍对寿命和健康寿命具有双相影响,可谓是“年轻的万能药,老年的毒药”。研究团队给年轻(成年第1天)和年老(成年第8天)的秀丽隐杆线虫注射了递增剂量的二甲双胍。结果发现,二甲双胍治疗使得幼虫的中位寿命延长了11.1%,但老龄线虫的寿命却缩短了22.2%。
进一步的基因分析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研究者发现,nhr-57和C46G7.1两个基因在年轻线虫中被二甲双胍上调,而在老年线虫中则被下调。这两个基因的沉默有效地遏制了二甲双胍的双相效应,表明它们在调节寿命和健康寿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中科院:二甲双胍延缓灵长类动物衰老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合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历时8年的研究。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能够调节血糖,还能促进雄性老年灵长类个体多种组织器官的年轻化。
研究团队对健康的中老年食蟹猴进行了40个月的二甲双胍干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能有效减缓灵长类动物多器官衰老,减少牙周骨质流失和大脑皮层萎缩,并提升老年灵长类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二甲双胍能够系统性地改善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全身多组织器官的衰老特征。
两种研究结论的差异与思考
复旦大学的研究基于线虫模型,发现二甲双胍对老年个体有负面影响;而中科院的研究则在灵长类动物中观察到二甲双胍的抗衰老效果。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实验模型不同:线虫与灵长类动物在生理和代谢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二甲双胍的作用效果不同。
- 剂量差异:不同研究中使用的二甲双胍剂量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 评估指标不同:复旦大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寿命,而中科院的研究则综合评估了多个生理参数和组织器官的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二甲双胍的作用可能具有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用药目的,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同时,未来还需要更多跨物种、多维度的研究来全面理解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