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城市化提速下的安全之困:韧性城市建设成破局关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47:2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城市化提速下的安全之困:韧性城市建设成破局关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从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22年的9.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65.22%。然而,人口、建筑、生产、财富的高度集中,使得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加。近年来,北京“7·21”特大暴雨、湖北十堰“6·13”燃气爆炸、郑州“7·20”特大暴雨等事件,给城市安全敲响了警钟。

在此背景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

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

“安全韧性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范式。韧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语“resilio”,原意是“回弹至初始状态”。1973年,加拿大学者霍林(Holling)首次将韧性概念引入生态学领域,用来描述生态系统复原稳态的能力。此后,韧性概念逐渐扩展到工程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城市安全领域,韧性城市被定义为城市系统及其所属的所有社会生态和社会技术网络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应对扰动时具有的保持或者快速恢复到理想功能的能力。这一概念强调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风险时的承受、适应和恢复能力。

近年来,韧性城市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纷纷推出相关计划,美国纽约、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等全球大城市也积极投身韧性城市建设。在中国,北京、上海、雄安新区等地的城市规划中都明确提出提高城市韧性。

政策引领:构建安全屏障

为应对城市安全挑战,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24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行政法规,填补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法规空白。该条例从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强化安全要求,明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并对重点岗位人员提出严格要求。

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

技术创新:打造智慧安全城市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和管理。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住区发展、数字家庭建设等,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安全防范能力,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交通领域,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提升车路协同水平。同时,加强城市物流配送设施的规划、建设、改造,建设集约、高效、智慧的绿色配送体系。

社区参与:共筑安全防线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Elina Sendonaris为例,她通过参与“完整街道联盟”,推动改善当地骑行和步行基础设施,为社区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她的经历表明,学生群体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变革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压力和移民身份等背景下,他们的声音和行动对推动城市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安全城市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安全面临的挑战也将日益复杂。因此,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不仅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结合政策引导和社区参与,我们有信心打造更加安全、智慧、宜居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加可靠的生活保障。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庄严承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