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匠铺到十二平均律:毕达哥拉斯音差的前世今生
从铁匠铺到十二平均律:毕达哥拉斯音差的前世今生
在音乐的世界里,毕达哥拉斯音差是一个既古老又神秘的现象。它揭示了音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许多乐器调律的基础。本文将深入探讨毕达哥拉斯音差的起源及其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带你了解音差背后的声学奥秘。
毕达哥拉斯音差的产生原理
毕达哥拉斯音差,顾名思义,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密切相关。传说中,毕达哥拉斯路过一家铁匠店时,被四个铁匠打铁的声音所吸引。他发现这些声音异常悦耳,从而开始研究声音的规律。这一发现不仅奠定了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础,还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学难题。
毕达哥拉斯发现,当一个物体以频率ν震动时,它会同时发出频率为2ν、3ν、4ν等的泛音。在音乐上,从ν到2ν的音高称为一个八度,从ν到3ν/2的音高称为一个完全五度。这些发现揭示了音乐与数学之间深刻的联系。
然而,当毕达哥拉斯试图用这些规律来调音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按照他的理论,一个八度可以分为12个半音,每个半音之间的频率比应该是固定的。但是,当他按照完全五度(3/2频率比)连续调音时,发现无论如何都无法完美地回到起始音的八度音。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音差。
具体来说,如果从一个基准音C开始,按照完全五度调音,得到的音序列为C-G-D-A-E-B-#F-#C-#G-#D-#A-#E-#B。按照五度圈调音,最后一个音应该回到高八度的C,但实际得到的是一个略高的音,频率比预期的C高出了约23.5音分。这个微小但显著的差异,就是毕达哥拉斯音差。
音乐理论中的应用
毕达哥拉斯音差的发现,对西方音乐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揭示了自然音阶中固有的不和谐性,促使音乐家和理论家们不断探索更完美的调律方法。
在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中,一个八度内的音阶应该按照3:2的比例依次升高。这种调律方法被称为五度相生律。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种方法会导致音差的积累,使得音阶在转调时产生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出现了多种调律方法,如纯律、平均律等。
历史上的研究与解决方法
面对毕达哥拉斯音差带来的挑战,音乐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其中,最著名的解决方案是十二平均律。这种调律方法由明朝音乐家朱载堉在1584年提出,后来在西方音乐中得到广泛应用。
十二平均律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八度等分为十二个半音,每个半音之间的频率比都是固定的。具体来说,如果基准音的频率是ν,那么下一个半音的频率就是ν×2^(1/12)。这样,经过十二个半音后,频率正好是原来的两倍,完美地回到了八度音。
这种方法虽然牺牲了某些和弦的纯正性,但使得音乐在所有调性中都能保持一致的和谐度,极大地促进了音乐创作和演奏的灵活性。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这种调律方法的重要实践成果。
现代音乐中的处理
在现代音乐中,十二平均律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调律方法。然而,毕达哥拉斯音差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一些音乐家和作曲家仍在探索更精细的调律方法,以追求更纯净的音色和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例如,微分音音乐(Microtonal music)就是一种突破传统十二平均律限制的音乐形式。它使用比半音更小的音程单位,试图更接近自然泛音列的和谐性。这种音乐形式在20世纪初兴起,代表人物包括哈里·帕奇(Harry Partch)和伊万·威德曼(Ivan Wyschnegradsky)等。
此外,电子音乐的兴起也为解决毕达哥拉斯音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电子合成器和计算机,音乐家可以精确控制每个音符的频率,创造出传统乐器无法实现的音阶和调律。
跨学科的启示
毕达哥拉斯音差的故事,不仅是音乐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数学和物理学在艺术领域应用的典范。它展示了自然规律的复杂性和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正如[[2]]中提到的,音乐和数学是人类创造的最了不起的文化。音乐的和谐性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数学原理。毕达哥拉斯音差的发现,不仅推动了音乐理论的发展,也启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入思考。
毕达哥拉斯音差的故事告诉我们,音乐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科学的探索。它挑战了我们对和谐与完美的传统认知,促使我们不断追求更深入的理解和创新。在未来的音乐创作中,毕达哥拉斯音差仍将继续激发音乐家们的灵感,推动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