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央视《文脉春秋》揭秘都江堰古城建筑奥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44: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央视《文脉春秋》揭秘都江堰古城建筑奥秘

近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聚焦成都都江堰,深入探索这座千年古城的建筑特色。节目中展示了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灌县古城的营建,揭示了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设计理念。此外,还介绍了青城山下的白素贞传说和川剧《白蛇传》,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浪漫色彩的都江堰。

01

2300年不衰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这座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航运的重要作用。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分水鱼嘴:巧妙利用自然规律

分水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结构之一,形似鱼嘴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外江用于排洪,内江则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原理,使表层水流向凹岸(内江),底层水流向凸岸(外江),从而实现“四六分水”:在枯水季节,六成江水流入内江,保证灌溉用水;在洪水季节,六成江水排入外江,防止洪灾。

飞沙堰:泄洪排沙的智慧结晶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分水堰与离堆之间,长200米。它不仅在水量较大时自动泄洪,还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产生的漩流冲力,将泥沙从河道侧面排走,防止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淤塞。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宝瓶口:精准控制水流

宝瓶口是人工开凿的引水口,宽20米,高40米,长80米。它不仅控制着内江的进水量,还是调节成都平原水量的关键。通过“深淘滩,低作堰”的维护制度,确保了灌溉和防洪的平衡。

02

“道法自然”的城市规划

AECOM方案在规划都江堰未来发展时,提炼出“道法自然,生生不息”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水利工程上,还贯穿于整个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山水田园和谐共生

项目团队在规划中注重保护城市原有的山水肌理,探索山水田园和谐共生的城市转型发展路径。通过打造掩映于山水森林中的生态之城,确保文化及自然遗产能够“生生不息”。

精致空间构建

在空间布局上,都江堰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例如,青城山片区的规划就充分考虑了山势和生态特点,构建“一轴一核三片”的空间发展结构,实现生态资源的放大和游客体验的提升。

03

古城建筑:历史与文化的凝结

除了水利工程,都江堰古城的其他建筑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灌口城隍庙就是其中的代表。

城隍庙位于灌口街道玉垒山,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现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74平方米。庙宇建筑群巧妙利用山形地貌,布局独具匠心。下区十殿、灵官楼等建筑沿山脚松茂古道而建,呈对称跌落布局,二重三重相间的飞檐错落有致,宛如群雁展翅。

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都江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庙内的魁星雕像由千年乌木天雕地刻形成,全国罕见。玉垒灵泉则与李冰降孽龙的传说有关,增添了庙宇的神秘色彩。

04

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融合

都江堰古城的建筑特色不仅体现在单个建筑上,更体现在整个城市规划的理念中。从2300年前的水利工程到现代的城市规划,都江堰始终秉持着“道法自然”的理念,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AECOM方案提出的四大发展策略——觅定知音人群、发展先锋产业、打造极致产品、构筑精致空间,都是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不仅保护了古城的文化遗产,也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都江堰古城的建筑特色和规划理念,不仅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正如《文脉春秋》所揭示的,都江堰的魅力在于其“道法自然”的理念,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