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红树林保护修复领跑全国,碳汇交易创纪录
广东红树林保护修复领跑全国,碳汇交易创纪录
近日,广东省林业局发布了2024年省重要湿地名录,广东广州荔湖、广东广州海鸥岛红树林、广东珠海水松林等16处湿地入选。其中,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有9处,超过总数的一半。目前,全省共有国际重要湿地6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省重要湿地43处。
红树林,这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被誉为“海岸卫士”。它不仅能够防风消浪、保护海岸,还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广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持续稳步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通过中央、省、地方及社会等多渠道资金支持红树林生态修复,同时加强红树林交流合作,与广西、海南林业主管部门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在红树林品种选育、引种实验、栽培抚育、病虫害防治、珍稀物种保护等方面设立课题,积极探索红树林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参与。截至目前,广东共有红树林地面积1.1万公顷,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际重要湿地3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17处,已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处。
生态价值:守护海岸线的绿色屏障
红树林在抵御台风、净化水土、涵养渔业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湛江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所在的世乔村,村民们驾驶快艇,穿梭于波涛之间,将游船从海面上牵引至红树林深处。风暴来袭时,疾风、惊涛撞上茂密的红树林,即被过滤、分解为稍和缓的气流、水流,破坏力有效降低。游船躲在其中,几乎没有损坏。历年来,“威马逊”“暹芭”“摩羯”等台风登陆或影响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岸卫士”的功能便愈发明显,其地位随之上升。
同时,红树林还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在惠东考洲洋,随着红树林的恢复,区域虾蟹嬉戏、鱼跃捕食、鹭鸟起舞已渐成常态。红树林生态系统则已成为生物宝库,调查显示,目前惠东红树林区有红树植物15种,监测到鸟类有140多种,其中9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态价值不断凸显。
保护成效:从退化到复兴
广东在红树林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度,全省共营造红树林1211.69公顷,完成率为59.29%;修复现有红树林780.90公顷,完成率为74.72%。在惠州,考洲洋红树林示范区的建设更是成为广东首个初步建成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示范区内,好招楼和盐洲岛片区的红树林于2023年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
生态价值变现:从“海岸卫士”到“绿色银行”
广东积极探索红树林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湛江,创新的“种养耦合”模式正在推广。该模式将红树植物种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形成互补效果。这种模式不仅保护了红树林,还提高了水产品质量,为当地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红树林碳汇交易是广东探索生态价值变现的另一重要途径。2021年,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全国首笔红树林蓝碳交易,交易所得38.8万元。2023年,广东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难题。2024年,惠东县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成功出让,由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创下国内红树林碳汇交易的最高纪录。
典型案例:惠州盐洲岛和惠东考洲洋
惠州盐洲岛和惠东考洲洋是广东红树林保护的两个成功案例。在考洲洋,惠州市累计投入近3亿元,先后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12个,恢复自然海域约12平方公里,营造红树林近9000亩。随着红树林的恢复,区域生态价值显著提升,吸引了大量鸟类栖息,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惠东县还成功开启全国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创下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红树林碳汇交易纪录。
未来展望:打造“广东样板”
广东正全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将其打造成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亮丽名片。接下来,广东将持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完善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全力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强化多部门联动监管执法,切实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加快红树林营造和修复步伐,重点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内开展红树林营造,积极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将红树林保护修复打造成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亮丽名片,建成全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广东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