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亿老年人家门口享健康服务,社区卫生机构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
2.2亿老年人家门口享健康服务,社区卫生机构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卫生机构在中老年健康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老龄化报告2024》,截至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2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30年和2040年,这一数字将分别达到2.6亿和3.5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社区卫生机构如何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区卫生机构: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社区卫生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中老年人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以上海市为例,当地正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建设,目标是在“十四五”末实现全市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基本功能全覆盖。
社区健康管理中心设有相对独立、分区合理的物理空间,实现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和干预等功能。同时,还设有“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引导居民使用智能穿戴设备进行健康数据填报,开展健康风险因素自我筛查和体质分析。
中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中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正在发生转变。根据京东健康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中国银发人群健康养老消费报告》,当前老年人的健康诉求不再仅限于治疗疾病,而是从“被动治疗”逐步转变为“主动监测,提前预防”。此外,“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需求也较高。
报告显示,目前网购医疗健康产品的老年人占比逐渐提高,有71.2%的老年人在网上购买过医疗健康产品。这些老年人普遍学历较高,高线和低线城市均有一定比例渗透,大多采取居家养老方式。他们遇到的主要健康问题为三高、心血管等慢性疾病,且面临多病共发的挑战。
智慧养老:让健康管理更智能便捷
智慧养老的兴起为社区卫生服务插上了科技翅膀。通过远程医疗、健康监测、智能家居等智能设备,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的健康服务。
例如,智慧养老设备可以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如心率、血压、血糖等指标。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实时传输给医生,以便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智能床垫则可以通过监测老年人的睡眠情况来评估其健康状况,如睡眠质量、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并将数据传输给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创新模式:打造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例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抓手。通过签约家庭医生,中老年人可以享受全面、连续、综合的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会按签约服务规范,开展评估筛查、健康体检、基本诊疗、定期随访等服务,并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为基础,按年度对签约居民开展健康评估,健康评估报告每年向居民反馈,促进居民了解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
此外,一些地方还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模式,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通过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还鼓励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整合老年人在其他医疗机构的体检结果、诊疗信息形成健康评估报告,并向居民反馈。
未来展望:构建更加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尽管社区卫生服务在中老年健康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充分与不均衡、慢性病管理与一体化服务的缺失,以及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不完善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这一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公共卫生、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等多个层面和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无缝对接。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 推广智慧养老设备的应用,提高健康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
- 加强医养结合,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深度融合。
-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应急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区卫生机构将在中老年健康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卫生机构将为中老年人打造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健康保障体系,助力他们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