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古城墙:2200年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南昌古城墙:2200年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南昌,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自公元前202年西汉大将灌婴筑城以来,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城墙和城门也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变迁。从最初的灌婴城到后来的洪州、南昌,每一次城名的改变都伴随着城墙和城门的变迁。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吧!
灌婴城:南昌城墙的开端
公元前202年,西汉开国名将灌婴奉命率军进驻南昌一带,正式设置豫章郡和南昌县。次年,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的皇城寺附近修筑了一个方圆十里的土城,俗称“灌婴城”,简称“灌城”。这座城池设有南门、松阳门、皋门、昌门、东门、北门共六座城门,成为南昌最早的城市雏形。
唐代:城池西移,规模扩大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南昌城也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和发展。唐朝初年,豫章城西移,在原灌城西北隅重筑新城。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洪州都督李景嘉继续扩大增筑,全城四周辟有八门。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韦丹出任洪都观察使,进一步扩建城池。经过两度扩建的洪都城,比汉时灌城扩大了一倍有余,周围达20余里。
宋代:城池再扩,城门增至十六座
宋代的洪州城在唐城基础上又继续扩展近一倍,周围达31里,现在的青山路口至贤士湖一带都属于城内范围。宋代共设十六座城门,这是南昌城城门最多的时期。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李纲帅洪州时,为了便于防守,截去东北隅一角,将城移进三里左右,全城剩下十二门。
明代:改建缩小,七门格局形成
明初朱文正改建南昌城,将西城墙收缩内移三十步,城区面积比宋城缩小了许多,城周14里废去五座城门,疏通,开挖护城河,以利城市的防守,南昌成为一座完备的古城。明代的南昌城设七门,各门所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的差异,民间约定成俗冠以互相区别的功用,因此形成的民谚对于古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代:沿用明代格局
清代南昌城墙基本沿用明代格局,直到1928年,南昌城墙因军阀混战和城市扩建拆毁,南昌城墙和城门完成了防御性的历史使命,从此结束了城堡式南昌的历史。
近现代:城墙遗迹的保护与传承
南昌古城墙虽然在近代被拆除,但其历史遗迹和文化价值仍被后人铭记。近年来,南昌市加大了对古城墙遗址的保护力度,部分城墙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南昌市还启动了古城墙遗址公园建设,旨在重现古城墙的历史风貌,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南昌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变迁。
南昌古城墙的历史变迁,不仅是一部城墙的兴废史,更是一部城市的成长史。从最初的灌婴城到现代的南昌,城墙的每一次变化都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南昌的大街小巷,仍能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脉搏,体会到“南方昌盛”、“昌大南疆”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