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从驱邪桃符到新春文化符号的千年演变
春联:从驱邪桃符到新春文化符号的千年演变
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从魏晋时期的骈文到隋唐时期的律诗,再到明清时期的楹联文化,春联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它又是如何从最初的驱邪工具演变为如今喜闻乐见的新春装饰品?让我们一同探寻春联的前世今生。
随着春节的临近,家家户户已经进入了筹备阶段,除了打扫屋子,还有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在门的两侧张贴新的春联,更添新春的喜庆氛围。贴春联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起源于明朝,不过在它之前,就已有与春联相似的物品,上面也写着新春的祝福语。
那么,春联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它的起源又是什么?春联的出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答案。
上图——书写春联的乐趣
春联,也叫楹联,是楹联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通常是成对的句子,悬挂在建筑物的大门或景点两侧。楹联的创作要求对仗工整,音律严格,是一种十分讲究的文学形式。从楹联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体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骈文和初唐的律诗,这些文体的发展完善了中国文学中的对仗和音律,为楹联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上图——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动荡,人们开始厌倦了东汉时期严谨枯燥的经学,新的文体开始发展。文人吸取汉赋精华,将骈体文推向新高度。
他们创作的文字讲究对仗,甚至加入大量佶屈聱牙的意象。东晋时期,人们谈话甚至都要追求对仗的整齐。例如,陆云和荀隐鹤第一次见面时,互报家门也要字数相当。
月牙泉风景区,古代被称为沙井或药泉,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的鸣沙山北麓,其得名于形似新月。
齐梁时期的文学大家沈约,在骈文的影响下,推动了诗歌的繁荣发展。他创造了全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并提出了"四声八病"的理论,对诗歌的音律要求极为严格。这种严格的音律规则,深深地影响了后来隋唐时期形成的律诗。
在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展中,一件件珍贵藏品让人惊叹不已。其中,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对楹联文化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时期,永明体的影响力逐渐消退,而律诗逐渐在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律诗的创作要求严谨,必须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和音律都要对仗工整。尤其是颔联和颈联,更是要求严谨,这种严格的对仗工整,为楹联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随着律诗的发展,楹联文化逐渐兴起。
最早的楹联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的文书之中,这些楹联与春节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些为新春祈福的话语,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根据文书后的相关记载,这些话语是要被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和我们现今的春联已经非常相似了。所以,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不仅推动了律诗的繁荣,也孕育了楹联文化,使其成为我们今天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上图中的桃符
两宋时期,人们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在春节时在大门上悬挂有驱邪作用的桃符,这些桃符上的内容从过去的门神像变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话,以此表达对新年的期盼。据说,这一风俗起源于五代时期的后蜀,当时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热烈追捧,并迅速传遍全国。然而,此时的春联并未像现在那样单独书写,而是与桃符结合在一起,这与我们今天的春联有所不同。
春联,经过历史的洗礼,已经不再只是驱邪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全国流行的装饰品。这一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新年之际,喜欢微服私访,感受民间的欢乐气氛。他对楹联文化非常热爱,因此他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口贴出醒目的春联。然而,刻在桃符上的楹联不够显眼,人们便开始将春联写在纸上,贴在大门两侧,以便让这位布衣皇帝能够清楚地看到。据说,朱元璋在南京城中视察时,曾发现一户人家门口没有春联。他派人询问后才知道,这家人家是杀猪的屠户,由于过年忙碌,忘记了贴春联。朱元璋并没有责怪他们,反而亲自题写春联赐予他们。此外,朱元璋还为自己麾下的大将军徐达题下了春联。这也表明,从明朝初期开始,春联已经成为了中国各阶层人士喜爱的新春装饰品,成为了楹联中最重要的类别之一。
清朝时期,皇帝们和朱元璋一样,热衷于楹联文化。乾隆皇帝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八十大寿时举办的寿宴被誉为楹联创作大会,虽然大多是对歌颂祝福之辞的创作,但却对清代楹联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楹联逐渐成为了清朝文化的代表性文体,甚至被文史大家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春联也在此期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确定了形制和创作方法,并流传至今。长联是清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楹联,流传在各种笔记小说中,但对春联来说,长联并不适合,因此春联在清代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规则。春联在创作时,除了直联外,还需要横联,字数较少,起到点睛作用。直联文字的音律要求在清代有定制,上联尾字需是上声、去声或入声,下联尾字需是平声。春联张贴时,一般上联在大门右边,下联在左边,横额从右至左书写。然而,由于现代阅读方式与古人的不同,将上联放在门左侧,下联放在右侧的方式也是可以的,但需要注意横额的书写方向,应与从左至右的阅读方式匹配,否则可能会造成阅读困扰。
"鸡年大吉-少儿春联汇"
春联除了粘贴的方向外,书写用纸和墨色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春联要用浓墨书写在大红的纸上,大红的颜色与春节喜庆的气氛相得益彰,而黑色浓墨的选择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敛。红黑的对比强烈,寓意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现在部分春联采用红底金字,与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相辅相成,这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春联的内容在长期的发展中,也衍生出了三大分支:一是贺新春,如“腊尽千门暖,春归万物苏”;二是为来年祈福,如“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三是各家各户根据自己行业设计的对联,如朱元璋之前为屠户所题的对联就是其中代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信春联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添加更多新鲜的内容,继续传递人们内心最真诚的期待。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