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200种非遗美食里的徽州味道传承
婺源:200种非遗美食里的徽州味道传承
婺源,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不仅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和迷人山水闻名于世,更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从篁岭的晒秋人家到李坑的百年豆腐坊,从江岭的油菜花饼到汪口的火焙鱼,婺源的每一处古村都蕴藏着令人垂涎的美味,每一口佳肴都凝聚着代代相传的匠心。
清晨的雾气中,婺源篁岭的晒秋人家缓缓醒来。远处的徽派建筑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空气里飘来阵阵油茶花的清香。据婺源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婺源接待游客突破6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5.6亿元。不过真正打动人的,是走进这里后发现的另一番天地。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逐级攀登而上,篁岭的晒秋文化,让人眼前一亮。据婺源文化研究会调查,此地存约200岁之久的传统晒制手艺。邑人于千尺高崖树木架,再把诸般农产陈放于此晾之。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此处家家户户,皆有与众不同之腌制腊肉方法。据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计,单单篁岭地区,就保留着超出50种不同的腊肉制作工艺,这些手艺均为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
走在李坑古村,能瞅见青石板上留下了好多岁月的印子,这些印子就像在讲近千年的事。这里的徽州豆腐,让人驻足良久,第七代传人王师傅说,他家的豆腐作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每天凌晨四点开始磨豆,严格选用本地黄豆品种"婺源小黄豆",以海拔780米的涌金野泉水点制,经过"磨浆点浆压制切块"四道古法工序,年产量仅有3万斤,却在江西省非遗名录上占据一席之地。
穿过月华石拱桥,映入眼帘的是延绵的梯田。婺源县农业局数据表明,截至当前,全县梯田总面积约为6万亩;而江岭梯田,则素有“东方天空之城”之称谓。
每到春季,这里的油菜花开遍布2.8万亩梯田,形成蔚为壮观的金色海洋。当地农户自古就有将新鲜油菜花瓣制作成花饼的传统,据婺源老字号协会统计,全县仍有12家百年老店保持着最原始的花饼制作工艺。
顺着溪流走进汪口村,能听到个很有名的故事,名叫“三百年一顿饭”。截至2023年末,婺源县有164家“徽菜老字号”店铺数据来源于县统计局,其平均开业时长约80多年了。
在一家传承五代的老店,可以吃到本地特色“火焙鱼”。做这菜的是位叫江培根的老厨师,82岁了。他说做这菜得用当地深山溪流里活蹦乱跳的草鱼,再加上16种本地香料。而且对火候的把握要精确到秒,火焰高度得控制在8厘米左右,这样才能让鱼肉外酥里嫩。
夜幕降临,在晚霞映照的卧龙谷遇见江西师范大学徽州文化研究所的陈教授。据其30年研究数据可知,婺源当前仍存的传统美食品类超200种,此类美食与当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其中47种美食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彰显了婺源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坐在始建于明朝的彩虹桥边,在一家开了128年的茶铺里品尝婺源独特的"清明果"茶。这种采用海拔1200米以上野生茶树芽制成的特色茶,年产量仅有2000斤。第四代制茶人李玉琴介绍,采摘时间必须控制在清明节前后的15天内,采后要经过"晾青杀青揉捻发酵烘干"等九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祖辈的智慧。
婺源的魅力所在,不是单纯的山水画卷,而是富含人文底蕴的美食史诗;在这儿可以尝到最正宗的岭南口味,也能体会到很浓的历史文化氛围。那些藏在街巷深处的老味道,那些代代相传的独家配方,构成了这片土地最动人的乡愁记忆。在这块地方,吃每一餐饭,都像是在跟过去交谈;看每一处景,都好像在读一首会动的诗。或许吧这也算是婺源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游客用舌头开启记忆之门,让人可以通过尝味道,感受到最正宗的徽州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