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算风险防范:从合同到执行的全程指南
工程结算风险防范:从合同到执行的全程指南
工程结算中的风险无处不在,从合同风险到技术风险,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工程款的顺利回收。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如何识别和防范这些风险,让你在工程款回收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无论是合同条款的审查还是技术问题的处理,我们都会给出实用的建议,帮助你有效规避潜在的风险点。
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防范
合同是工程结算的基础,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根据《建筑经济》杂志社的培训内容,合同签订前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风险点:
工程项目和强制招标范围的确定:明确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范围,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于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要严格按照招标程序进行。
招标方式的选择: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不同方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
投标人的限制:明确投标人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参与竞标,减少后续纠纷的可能性。
招投标前签订合同:在正式招标前,不得与潜在投标人就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或签订合同,否则可能导致招标无效。
中标后拒绝签订合同的后果:明确中标后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中标人无故拒绝签订合同的情况发生。
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说明合同条款不明确带来的风险。在某民宿旅游综合体项目中,施工合同约定“合同价约5000万元,合同价按相关计价定额、规范、图纸等经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编制总造价,让利幅度5%”。然而,这一条款在实际执行中产生了争议:承包人要求按预算书中的单价结算,而预算书只有承包人单方盖章,未得到发包人认可。最终,经过审计人员的分析和协调,各方同意按照“按实结算总价让利5%”的方式执行。这一案例说明,合同条款必须明确具体,避免产生歧义。
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项目执行阶段是风险高发期,需要特别关注变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方面的风险。
变更管理风险防范
变更洽商是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无序变更可能导致项目成本激增。常见的变更风险包括:
前期论证不充分:地质勘探不到位、设计标准不符合预期等,可能导致后期需要重新设计。
招标文件编制不科学:工程量清单缺项漏项、合同约定不清晰等,可能在结算环节产生大量变更。
设计考虑不周:施工图纸设计粗糙、各专业不交圈、与现场条件不符等,都可能导致变更。
施工单位趋利避害:可能提出增加费用的变更,而忽视可以优化方案、减少费用的变更。
为了防范这些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扎实做好前期论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
提升招标文件编制水平:力求做到完整、清晰,避免歧义和遗漏。
完善工程设计:利用BIM技术等手段,提前解决图纸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施工管理:对洽增事项严格审核,避免超过项目概算。
落实管理制度:坚持“非必要不变更”原则,严格履行变更审批程序。
案例分析:某民宿旅游综合体项目
某区级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某旅游开发公司对公园及其建筑物进行租赁用于民宿旅游。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
合同结算方式矛盾:合同中同时存在“固定单价”和“按实结算总价让利5%”两种表述,导致结算方式争议。
承包人资质问题:承包人无建筑工程施工资质,导致已完工程量部分的管理费、利润等费用计取存在争议。
索赔费用计算:承包人提出多项索赔,包括人工工资、材料损失、机械设备损失等,需要合理界定赔偿范围。
经过审计人员的详细分析和协调,最终解决了以下争议:
结算方式:参照实际履行的合同,按“按实结算总价让利5%”执行。
费用计取:虽然承包人后取得资质,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同意计取管理费和利润,但文明施工措施费和规费因未核定而未予计取。
索赔费用:合理计算人工工资、材料损失等,对于因承包人自身管理原因造成的损失不予认可。
实用建议
加强合同管理:合同条款要明确具体,避免模糊表述。重要条款需双方共同确认,确保执行过程中有据可依。
重视变更管理:建立规范的变更审批流程,避免随意变更。对变更事项及时记录和确认,避免结算时产生争议。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评估项目风险,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可能影响工程款回收的因素,要提前做好预案。
强化沟通协调:保持与业主、承包商等各方的良好沟通,及时解决分歧。建立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避免纠纷升级。
注重过程资料管理:妥善保存合同、变更单、签证等重要文件,为结算提供依据。定期核对已完成工程量,避免遗漏。
工程结算风险防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合同签订、项目执行到最终结算的全过程把控。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款回收风险,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希望本文提供的指南能帮助你在实际工作中规避潜在风险,实现工程款的顺利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