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旱难用黄河水:含沙量高、盐碱化风险大
河南大旱难用黄河水:含沙量高、盐碱化风险大
2024年,河南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天气。据统计,5月以来,河南省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达到中旱以上等级。在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金口村,村民杨松展表示,由于机井房水流变小,几十亩地需要连续灌溉“3天3夜”,电费变得昂贵。村民张新利更是感叹,活了五十岁,从未经历过如此严重的干旱。
面对持续的干旱,农民们迫切需要灌溉水源。然而,尽管黄河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质含沙量大、土地盐碱化风险高以及水资源分配复杂等问题,使得黄河水难以用于农业灌溉。
黄河水含沙量大是影响灌溉的重要因素。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虽然通过科学调度和管理,黄河已经连续25年不断流,但高含沙量的黄河水对灌溉系统和土壤结构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在山东位山灌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配水调度,但仍需面对黄河水高含沙量带来的挑战。
此外,土地盐碱化是另一个制约黄河水灌溉的关键问题。黄河中上游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因黄河水泛滥导致土地盐碱化。在山东东营等滨海地区,受海水倒灌影响,土壤盐性较高,主要含氯化钠和氯化镁等元素。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的盐碱地治理系统工程技术模式,通过改良剂和创新洗盐方式,脱盐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这些技术为解决黄河水灌溉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河流域水资源分配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灌溉难度。以陕西省为例,该省印发了黄河流域13条跨市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确了各河流的地表水可分配水量和控制断面流量等指标。虽然这些措施为流域资源调度和生态流量保障奠定了基础,但也反映了水资源分配的复杂性和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如何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解决河南大旱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这不仅需要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调配,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合理的政策支持。正如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胡树文所说,治理盐碱地需从多方面入手,不仅要把土壤改良成透水、透气的结构,还要培育抗性种子,丰富土壤微生物种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