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行动”助力白内障手术普及,让贫困患者重见光明
“光明行动”助力白内障手术普及,让贫困患者重见光明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十字会在高质量完成自治区红十字会布置的“光明行”任务的同时,启动实施了“心明眼亮”工程,作为“光明行”活动在赤峰市的扩展和延伸,深入全市140个乡镇苏木,2200余个嘎查村社区,累计行程30万余公里,筛查眼疾患者61万人次,为5000 多名困境老人免费解除了白内障的困扰,减轻了困难家庭的医疗费负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2024年,我国在白内障手术免费政策上推出了“光明行动”和“光明工程”两大重点项目。“光明行动”是由国家卫健委和中华医学会联合发起的全国性公益活动,旨在通过提供免费的白内障手术,帮助更多贫困患者重见光明。该项目不仅覆盖手术费用和相关检查费用,还在偏远地区定期开展白内障筛查和手术,显著提高了白内障手术的覆盖面和社会对眼健康的认知度。
具体来说,2024年白内障光明行动计划主要针对60岁/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的白内障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白内障手术,这些手术通常在医院或指定医疗机构进行。为了符合免费手术的条件,老年人需要满足以下申请条件要求:年龄在60/70岁以上,患有白内障并且该病情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具备相应的健康条件,能够承受手术风险。一旦老年人符合申请条件,他们可以向当地的医疗机构进行申请。医疗机构将进行评估,确定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旦手术获得批准,医疗机构将为老年人安排手术时间。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项目,例如莲都区在2024年继续开展的老年困难群体白内障免费手术项目。该项目针对65周岁及以上的低保、低保边缘、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的莲都区户籍居民。符合条件的老年困难人群可以在家属陪同下携带本人社保卡和筛查知情同意书自行前往市医院、市中医院眼科参与筛查。筛查结束后,经眼科医师诊断为白内障且达到手术条件的老年困难人群,可在指定医院接受白内障免费手术。
乐清市医院也开展了“2024年重点人群白内障患者免费筛查和手术费用减免活动”。该活动面向具有视物模糊或视力渐进性下降等症状,晶状体明显混浊,且矫正视力≤0.5的筛查人员,身体条件符合手术指征的经费救助对象。
万名低保困难老年人白内障复明工程,是202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导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旨在帮助低保困难老年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重见光明。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成为了政府关怀老年群体、提升其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作为甘肃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单位,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我省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眼健康水平,根据国家《“十四五”全国眼健康发展规划(2021-2025)》和《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紧盯“十四五”时期推动眼病防治工作的关键期和机遇期,聚焦老年性白内障等眼病防治和低视力康复,结合我省人口和眼科服务能力实际,2024年对全省万名符合手术条件的低保困难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该项目自2024年起实施,覆盖了甘肃省内的多个地区,包括武山县、麦积区、合水县、皋兰县和永靖县等。
据了解,白内障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眼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视力健康。对于低保困难老年人而言,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往往难以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万名低保困难老年人白内障复明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这部分人群因贫困而无法获得及时治疗的问题,也为他们送去了光明和希望。
政府为民办实事,如同冬日暖阳。在永靖县,医生们精心地为患者进行眼病检查。永靖县太极镇的徐进才患上白内障后,一直在模糊中度日,2024年6月在县医院做完手术后,他的视力明显好转。像徐进才老人一样,许多患者术后视力明显好转,重新看到了清晰的世界。这一项目,是爱的传递,让这些身处困境的老人重见光明,感受生活的美好。经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的住院费用按每人1000元标准予以补助,大大减轻了低保困难家庭的负担,使更多老人有机会接受手术。这一惠民政策,是党和政府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深切关爱,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据了解,万名低保困难老年人白内障复明工程,省级安排资金1000万元(其中,省财政安排900万元、省红十字会安排100万元),按每人1000元标准对实施复明手术的低保困难老年白内障患者予以补助。省卫生健康委结合各地筛查结果和白内障救治能力,比对各地低保困难户数据,对各市州、兰州新区、甘肃矿区年度手术任务量进行统一分配,确定定点医院,资金直拨医院,既满足地方需求,又有利于项目任务完成。
每一位老人都应该享有清晰看世界的权利,然而低保困难老年白内障患者却在黑暗边缘挣扎。省卫生健康委积极行动,实施万名低保困难老年人白内障复明工程项目,建立工作台账,做好人员筛查,及时编制《筛查信息备案表》《医院信息备案表》,下发各市州、兰州新区、甘肃矿区卫生健康委,要求各地广泛宣传、动员,由县卫生健康局会同民政、红十字会,组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逐村开展低保困难老年人白内障筛查,确定手术对象,并将符合条件的信息逐级审核后报省卫生健康委备案。同时,及时拨付资金,确保任务落实。省卫生健康委还联合省财政厅、省红十字会印发《万名低保困难老年人白内障复明工程资金分配方案》,确定111家市、县级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开展相关工作。同时要求各地财政、卫生健康、红十字会等部门,及时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定点医院,跟踪问效,指导做好专项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组织开展省、市两级白内障复明工程专题培训班,重点围绕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复杂病例手术要点、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培训全省眼科医务人员800余人次。组织省眼科质控中心专家积极深入基层,指导、培训技术薄弱地区,确保手术质量安全、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及时调度推进项目进度,指导各地推进工作任务落实。
据了解,全省各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多部门合作模式、宣传动员的有效方式、筛查与手术安排的合理流程等,确保了低保困难老年白内障患者受益于这一惠民项目。
记者从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省累计完成低保困难老年人白内障手术10323例,全省项目进度103.23%。各地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基础上,通过统筹项目资金或自筹补助资金,超额完成323例,其中,天水市150例、酒泉市75例、陇南市65例、武威市31例、金昌市1例、张掖市1例。10月份,省卫生健康委抽调专家组完成互查验收工作,所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整体质量较好。
万名低保困难老年人白内障复明工程是政府对老年群体深切关怀的具体体现,它不仅解决了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实际困难,也为他们点亮了希望之光。通过这一项目,展现了党和政府对低保困难人群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福祉和和谐度。
在我们的眼睛里,有一个如同相机镜头一样重要的结构,那就是晶状体。而白内障,就像是这个镜头上逐渐蔓延的“阴霾”,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视力。正常情况下,晶状体是透明的,光线可以顺利通过它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周围的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外伤、遗传因素、代谢异常、辐射等多种原因,晶状体会逐渐变得混浊。就像清澈的湖水被污染后变得浑浊不堪,混浊的晶状体阻挡了光线的正常传播,使得我们看东西变得模糊、朦胧,视力逐渐下降。
早期的白内障可能症状并不明显,只是偶尔会感觉视力有些模糊,就像眼前蒙了一层淡淡的雾。随着病情的发展,视力下降会越来越严重,看东西可能会出现重影、复视的现象。在强光下,视力反而更差,而在昏暗的环境中,也很难看清物体。有些患者还会发现自己的眼睛颜色发生了改变,原本黑色的瞳孔看起来有些发白。
老年人是白内障最主要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老化不可避免,就像机器用久了会磨损一样。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白内障的几率明显增加。糖尿病患者也是高发人群,糖尿病会引起身体的代谢紊乱,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加速,患白内障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长期接触紫外线的人群,比如户外工作者,像渔民、农民等,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对眼睛的晶状体造成损伤,容易引发白内障。
白内障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在白内障早期,可以使用一些眼药水来缓解症状,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治愈白内障。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改善晶状体的营养代谢等方式来延缓白内障的进展。当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严重影响视力时,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代的白内障手术非常成熟,最常见的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恢复快。患者在手术后视力往往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白内障手术技术成熟,效果显著。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经济条件)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人工晶体类型,并及时接受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