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带娃如何更科学?专家支招破解隔代养育难题
祖父母带娃如何更科学?专家支招破解隔代养育难题
在当今社会,隔代养育已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我国有94%以上的老年人在不同程度地养育孙辈。然而,隔代养育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体力不支、教育观念差异等。本文将探讨隔代养育的基本原则,并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帮助祖父母更好地照顾孩子。
隔代养育基本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曾做过一项调研,发现我国有94%以上的老年人在不同程度地养育孙辈。那么,老人带孩子就会存在一个问题,体力跟不上。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每天被奶奶拴在床上。记者采访问其原因,原来父母出门打工挣钱,孩子就留给了奶奶看管。孩子比较调皮,奶奶的身体不是很好,怕孙子出现意外,就只能把孩子拴在了床上,让他自己玩。
看了这个新闻挺心酸的,但这反映出当今社会的现状:老人带孩子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挑战,更是情感上的负担。很多帮忙带孙的老人心里很孤独很脆弱,生怕照顾不好孙子。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付出,日常生活中多加体谅。
在隔代养育中,还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忽略:老人要尊重父母的决定。现实中,许多老人因为疼爱孙辈,过分纵容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赶紧过来阻拦,甚至与子女发生争吵,导致家庭出现矛盾。
曾经在网上看见过一个这样的新闻:安徽亳州一个妈妈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因为讲解一道题的时候很着急,对孩子的不开窍比较生气,就对孩子动了手。自己的公公看见后,指着自己的鼻子骂,并且把她摔倒在地。
就像网友@淡然一笑回复说:公公的教育方式很危险,对孩子影响太大,迟早毁了孩子。老人心疼孩子,我们能够理解,但是过分的在意、纵容就是在毁掉孩子。如果爷爷奶奶从小教给孩子的是不尊重父母,那么他长大后还能尊重别人吗?
祖父母的角色是辅助和支持,而不是替代和干涉。祖父母要尊重父母的决定,父母才是家里真正对于养育说了算的人。
了解孩子先从大脑开始
都说老一辈儿人带孩子靠的是经验,已经过时了。但其实老人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也是在不断学习、改变。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敏总觉得妈妈很固执,不学习,老一套。有一次帮妈妈修手机才发现,其实给妈妈发的那些育儿文章,她都收藏了。以前总是说妈妈固执,原来,她一直都在改变。
其实父母也在吸收新的育儿理念,所以我们做的不是指责老人,而是应该帮助老人了解科学的育儿方式。《隔代养育》书中指出:
0-5岁,孩子的大脑发育对于他后期的学习至关重要。宝宝出生时,有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在孩子1岁时,脑容量会翻一番,新的连接以每秒超过100万的速度形成。这就意味着,跟孩子互动的时候,每一秒钟,他的大脑就新增100万个神经元链接。因此祖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跟孩子一块儿玩、运动,不仅仅是锻炼肌肉,更是为了锻炼他的大脑。对于祖父母来讲,每天拿出3~5小时的时间陪孩子运动,在体力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但是这也是一个双赢的事情。运动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同时也使祖父母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语言,塑造孩子的大脑
语言,是思维的旋律,大脑的润滑剂。我们总以为造成孩子之间差别的是学区房、培训班,其实父母忽略了自身最宝贵的财富——语言。
根据贝蒂·哈特的一项研究,发现在4岁前,贫困家庭的孩子比富裕家庭孩子听到的单词总量少了3000万个。这种差距不仅影响儿童的单词量,还影响他们的阅读力和智商。听了更多单词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能够更为适应,不论是心理还是身体方面。这个数字的背后,蕴含着一个科学事实: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在当下祖父母带娃的时代,更为准确的说是祖父母的语言,在塑造着孩子的大脑。由于父母上了一天班,回到家里有些筋疲力尽。陪孩子的时候,就不爱说太多的话,甚至给孩子一堆玩具让孩子自己去玩,错失了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和刺激孩子大脑发育的机会。
但是,在这一点上,祖父母就开始尽显优势了。祖父母本来就是带娃主力军,并且因为年龄大了,本身就爱“唠叨”,喜欢将自己当年的事或者父母小时候的事讲给孩子听。不要小看这一举动,经常给孩子讲这些,既能增长了词汇量,大脑神经元不断产生新的链接,还能让孩子了解父母。原来父母也干过糗事,父母也是从小时候过来的,因此拉进了与父母的距离。其实,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会在上面留下痕迹。聪慧的孩子源自于他们善于沟通的祖父母,而祖父母的语言,是塑造孩子大脑最好的工具。
写在最后
在养育的过程中,父母也好,长辈也好,都是发自内心的期盼孩子能过得更好。即使没有更好的科学育儿,老人对孩子的爱,是非常淳朴深厚的,这是孩子生命中应该享有的天伦之乐。亲情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世界在变,教育在变,唯一不变的,那便是爱。孩子的成长是一段美妙的旅程。父母帮助老人科学育儿,老人享受子孙带来的快乐。点个【在看】,让父母和祖父母的爱和关怀在这条纽带中流淌,温暖着彼此的心房。
本文原文来自帆书育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