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贡献过半,多元化技术助推新能源发展
新型储能贡献过半,多元化技术助推新能源发展
近日,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副司长刘亚芳在新华社客户端·能源的《储能新纪元》节目中,深入探讨了新型储能材料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前景。她指出,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新型储能技术已成为推动风光发电高效接入电网、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刘亚芳教授,作为能源领域的权威专家,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她曾组织制定并实施国家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的战略规划,推动能源领域节能减排。近年来,她致力于智能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研究,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
2024年,中国新能源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据统计,1至10月风光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已达2.28亿千瓦,彰显了新能源的强劲增长势头。然而,随着风光发电装机量的不断攀升,如何平衡电力生产与消费,尤其是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与不可调度性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储能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其中新型储能的贡献率超过51%。这一成绩标志着新型储能技术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突破,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在众多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2023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为83.7GW,其中锂离子电池在新型储能中占比高达94.9%,在调频、分布式微网和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有规模化应用。与此同时,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飞轮储能和氢储能等多元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储能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刘亚芳教授进一步强调,随着风光发电装机规模的快速扩张,传统储能技术已难以满足长时储能需求,因此,复合型与耦合型储能技术正在积极探索和应用。例如,氢氨醇储能与煤电灵活性改造等技术,正逐步成为解决大规模储能需求的重要补充。这些复合型储能系统不仅能够扬长避短,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将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刘亚芳教授表示,创新是新型储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加码、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以及产业协同的不断加强,中国的新型储能产业将在未来几年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正如刘亚芳教授所讲:“新型储能不仅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催化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