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日本料理的演变:从中国影响到本土创新,形成独特饮食体系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0: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日本料理的演变:从中国影响到本土创新,形成独特饮食体系

日本料理,又称和食,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深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从古代的绳文时代到现代的昭和时代,日本料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本土化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体系。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寻日本代表性美食的起源与发展。

日料的起源

在古代,即日本的绳文时代(约1万年前~公元前300年),日本列岛上开始有人类定居,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这个时代的饮食主要包括鱼类、野生动物、坚果、水果等自然资源。随着绳文土器的发明,煮炖技术得以发展,人们可以软化食材并加入调味料。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稻作经由朝鲜半岛,从中国的战国时期传入日本,当时米是珍贵的食材,用米制作的年糕和酒也开始出现。此外,这个时期的日本人主要食用贝类。

在中国(隋唐及唐朝)和朝鲜半岛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增强的飞鸟时代(592年~710年),佛教与精进料理传入日本。受佛教教义影响,肉食受到限制,蔬菜和豆类为主的料理成为主流。受中国唐朝影响,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宫廷料理发展起来。特别是唐菓子这类点心在宫廷宴席上被广泛享用。鱼酱和味噌等发酵食品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使用,成为重要的调味料。而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宫廷文化进一步发展,贵族享受精致的饮食。这一时期贵族的饮食主要由米饭、鱼类、蔬菜和酒组成。此外,茶的引入标志着饮茶文化的开始。

到了武士阶层崛起的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简朴且实用的饮食风格受到青睐。精进料理在武士中广泛传播,米饭成为饮食的中心。同时还模仿了中国酱油的制作方法,增加了酱油这种调味料。

在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茶道的确立带来了茶道文化的普及。茶会上常常供应简朴但美味的和食,怀石料理的雏形由此诞生。同时,禅宗的传入推动了以蔬菜为主的精进料理的发展,寺院成为这种技术的发源地。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来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文化传入日本,引入了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天妇罗等食品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入日本的。此外,酱油的制作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并广泛传播。

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日本各地的特产得到发展,各地的家乡料理应运而生。特别是在江户(现东京),寿司、天妇罗、荞麦面在平民中普及,至今仍是代表日本的美食。此外,茶道进一步发展,怀石料理的形式得到确立。

在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引入西方文化。牛肉消费受到鼓励,西餐在日本普及。特别是咖喱饭、牛排和蛋包饭等在这一时期广泛流行。此外,牛奶和面包等新食材也逐渐被接受。二战后(昭和时代(1926年~1989年)),日本重新关注和食。高度经济成长期,冷冻食品和方便食品普及,对家庭饮食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寿司在这一时期开始风靡全球,和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寿司的起源

寿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发酵鱼类保存方法。最早的寿司形式是发酵寿司(称为“奈良寿司”),这种方法通过将鱼与米一起发酵来保存鱼。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奈良地区的寿司使用发酵米来保存鱼类。鱼与米在发酵过程中结合,米酸味和鱼的味道融合。这种方法在古代日本被称为“盐寿司”。

在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为了简化制作过程和提高寿司的普及度,人们开始使用醋米(称为“江户前寿司”)代替发酵米。人们使用醋来调味米饭,代替了发酵的过程。不仅可以快速制作,也能够保鲜。手握寿司从此开始流行。随着江户时代的结束,寿司的种类和风味也不断丰富。在20世纪,寿司逐渐走向国际化,继而增加了不同种类的寿司。

20世纪中后期,寿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特别是在欧美等地。寿司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当地的口味和习惯创造了各种创新的寿司形式。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回转寿司,通过传送带将寿司送到顾客面前,成为了一种全球流行的寿司餐厅模式。

刺身的起源

由于日本四面环海,生食海鲜的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宴会上,贵族们已经开始享用生鱼。从室町时代(14世纪~16世纪)开始,刺身这一名称开始使用。刀切薄片的生鱼常作为下酒菜。江户时代,由于城市的发展,获取新鲜的鱼类变得更加容易,刺身文化进一步普及。

拉面的起源

拉面作为日本料理的代表之一,但其起源在中国。拉面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清朝的面条料理。在江户时代末期至明治初期,由中国移民和留学生传入日本。最初,这种料理被称为“南京荞麦面”或“中华荞麦面”。

在明治时代,拉面开始在横滨等地的中华街提供,进入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拉面逐渐在日本各地获得人气。札幌拉面、博多拉面、东京拉面等地方特色拉面风格逐步确立。在二战后,由于物资短缺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拉面迅速普及。1958年日清食品推出的方便面(即食拉面)在全球范围内大受欢迎。方便面因其便捷和美味在日本国内外广泛传播,拉面作为日本的代表性料理之一深入人心。

米饭的引入

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时代,米的栽培是经由朝鲜半岛,从中国传到了日本。一开始在古代日本,米主要作为祭祀和赠答用,不怎么用于一般的饮食。但是,到了奈良时代(710年~794年),米成为贵族和寺院的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在贵族和上流阶层的饮食中被广泛使用。

中世纪以后的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到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大米广泛普及,成为平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江户时代,大米的栽培技术进一步进步,全国各地都可以稳定供给。发展到如今,日料的米饭搭配,常见的配料包括梅干、鲑鱼、昆布等捏成饭团,如牛肉饭、炸猪排饭、天妇罗饭等丼菜。

日式炒面的起源

中国的炒面在19世纪通过日本的移民和贸易引入日本。早期的炒面受到了中国炒面的影响,但在日本的烹饪中,添加了本土的调料和风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日式炒面成为了便宜又方便的街头食品。它在战后经济恢复期迅速普及,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现代的日本炒面通常用酱油和烧烤酱调味,配以蔬菜和肉类(如猪肉或鸡肉),并且在各地的街头小吃摊、便当和家庭餐桌上都可以找到。

日式火锅

中国的火锅和烧烤引入到日本也被改造成两种特色美食,分别是日式牛肉火锅和涮涮锅。现在的“日式牛肉火锅”通常在桌上用铸铁锅或煎锅来烹饪,配料包括牛肉、豆腐、蔬菜(如青葱、白菜、蘑菇等)、面条或豆芽。调味料主要有酱油、糖、酒(清酒)和味醂(甜米酒)。

在明治维新时期(1868-1912年),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日本开始发展现代的料理风格。日式牛肉火锅在这一时期开始受到欢迎,成为上层社会的奢华料理之一。在战后逐渐成为日本家庭料理的常见菜肴。它的普及也与牛肉的供应增加和经济的恢复有关。

“涮涮锅”是另一种火锅,以薄片牛肉和蔬菜为主料,通常使用薄片牛肉(也可以用猪肉或其他肉类)和各种蔬菜(如青葱、白菜、蘑菇等)。食材在锅中用热高汤(通常是昆布高汤或其他基础高汤)快速煮熟,之后蘸上调味料(如芝麻酱或酱油)食用。大约在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当时的日本料理开始受到西方和其他亚洲国家料理的影响,其中包括中国的火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在日本广泛流行。随着牛肉供应的增加和经济的恢复,逐渐成为家庭和餐馆中受欢迎的菜肴。

其他日料

章鱼烧由大阪的小吃摊贩在1920年代发明并推广。使用章鱼、面糊和调味料制成的球形小吃在大阪街头逐渐受到欢迎。在1929年由大阪商人浪速屋的店主远山博司改良,他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特别的模具,形成了独特的小球状形态,使章鱼烧更为受欢迎。

味噌汤是日本传统的汤品,其起源是类似的发酵调味品在中国的饮食中使用了几千年。大豆发酵制成的酱料在东亚地区广泛使用。大豆和发酵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间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早期的味噌类似于中国的发酵豆酱,但在日本逐渐演变成独特的风味。在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开始作为调味料和保存食品被使用,当时多用于调味和增加食物的风味。

在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得到进一步发展,味噌多用于制作汤品和菜肴。在室町时代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与高汤(如昆布高汤)一起形成了现代味噌汁的基本风味。到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才广泛普及,随着城市化味噌汤成为了日本日常饮食一部分,于是开始有了多样的配料,包括豆腐、海带、葱花等。

关东煮是一种传统的日本火锅料理,特别受到冬季的喜爱。它由各种食材煮在一个浓郁的高汤中,通常包括萝卜、鸡蛋、豆腐和各种腌制食品。其起源是古代日本的炖菜和汤品。其制作方法受到日本传统炖菜的影响。现在的关东煮的形式在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开始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东煮逐渐成为街头食品和家庭餐桌上的常见菜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东煮的普及得到了显著提升。它成为了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期的一部分,因其温暖的特性和方便的准备方法受到了广泛欢迎。20世纪后,关东煮逐渐从街头小吃扩展到家庭料理和餐馆菜单中。现代的关东煮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食材和调味方法,还添加了新的配料和风味。

以上是至今为止比较常见的日式料理,尽管很多都是从中国古代引入作为起源,后期他们都加工了各种的味道演变成现在的日料,而且可能因为日本是岛国,资源有限,所以都是些方便的食物以及保鲜类的食材加工而成的食物才能受欢迎,通过这样的改良才能最终保留下来。

本文原文来自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