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五首经典《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44: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五首经典《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

《长相思》是古代文学中一个经典的词牌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情的意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从纳兰性德的边塞思乡,到李煜的宫廷相思,再到白居易的离别之苦,每首《长相思》都凝聚着诗人的情感与才华。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五首经典《长相思》,感受其中的诗意与哀愁。

《长相思·山一程》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同康熙帝前往永陵、福陵、昭陵进行告祭活动,并于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的风雪交加和苦寒天气,引发了纳兰性德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词。

纳兰性德出身书香豪门世家,身为皇帝贴身侍卫,因其身份特殊及个人性格内敛细腻,无法安然享受征战生活,常思及家人、眷恋故土。此次出行榆关(今山海关),纳兰并非完全自愿,而是职责所在。在行军途中,漫长的旅途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内心充满了对家乡北京的怀念之情。

《长相思·山一程》是一首深情之作,生动描绘了跋涉行军的情景,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重复使用“一程”,有力地强调了旅程的漫长与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明确了行进方向,暗示着虽身向远方,但思念之情却萦绕心头。“夜深千帐灯”一句,展现出夜晚营帐中灯火通明的壮丽画面,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便眼前热闹非凡,却依然无法掩盖心中的寂寞与惆怅。

下片开篇“风一更,雪一更”,描绘了深夜里风雪交加的恶劣情形,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严酷。“聒碎乡心梦不成”,直白地表达了因外界干扰而难以入眠的状态,当想到远方温暖宁静的故乡时,“故园无此声”的感慨便自然而生。此处巧妙地将客观现实与主观感受相融合,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作者那份复杂而真挚的情感。

整首词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通过对具体时空变化过程及视听感受的描写,既展现出宏大的视觉效果,又抒发了绵长而深沉的心境。特别是“夜深千帐灯”一句,王国维赞其展现出的境界可谓“千古壮观”,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写,更蕴含着无数离人共有的情绪体验。

《长相思·一重山》

作者: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是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作品。李煜前期的创作多以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为主题,题材相对狭窄,但也有部分作品抒发了悲愁情绪。这首词便是其前期的代表作之一,通常被认为是一首思妇词,通过思妇的视角,表达了对远方征人或游子的深切思念与苦苦等待之情。

这首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深情的秋日思妇图景。作者巧妙地运用视觉上的远近层次变化和时间上的流转,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虚实相生的空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相思之苦。

上阕“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词的开篇,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先是眼前层层叠叠的近山,随后目光渐远,看到了远处天高云淡、烟水苍茫的景象,给人一种空旷、寂寥之感。而“烟水寒”三字,不仅描绘出了山水的清冷,更暗示了思妇内心的孤寂与凄凉。最后一句“相思枫叶丹”,那如火焰般红艳的枫叶,与思妇的相思之情相互映衬,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让人深深感受到思妇的相思之深、之切。

下阕“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下阕着重从时间维度展现思妇的等待与思念。从菊花开到菊花残,简短的语句描绘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暗示了思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句,借塞外大雁在秋季南归的景象,衬托出心爱之人迟迟未归的无奈与失望。结尾处“一帘风月闲”,在静谧的夜晚,美好的风月无人欣赏,显得格外闲置,再次烘托出思妇因思念而无心欣赏美景的心境,那淡淡的忧伤如微风般轻轻拂过读者的心头。

《长相思·汴水流》

作者: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汴水流》乃白居易在开成四年(839年)春,离别侍妾樊素之作。樊素是杭州人氏,当时白居易在洛阳,因种种缘由,樊素自求离去,此词便表达了白居易对樊素的思念与不舍之情。

上片以景语开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描绘出汴水、泗水奔腾不息,一直流向远方的瓜洲古渡头的画面,三个“流”字的连续使用,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水的蜿蜒曲折,更营造出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一句,移情于景,将人的愁绪赋予江南群山,使整个画面瞬间充满了哀愁的气息,既暗示了樊素的归乡之路,又体现了白居易内心的忧愁。

下片直抒胸臆,“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直白而深切地表达了白居易对樊素的无尽思念与怨恨,这种情感强烈而真挚,只有樊素的归来才能使其休止。末句“月明人倚楼”,宛如一幅剪影式的画幅,在明亮的月光下,白居易孤独地倚靠在高楼上,遥望着樊素离去的方向,既总结了前文的情感,又为整首词增添了一抹凄美的意境。

《长相思·长相思》

作者:晏几道

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词牌名“长相思”,本就蕴含着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意,晏几道的这首词更是将相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某人深切而持久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词人内心深处对于情感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晏几道已步入晚年,其写作风格逐渐从早年的豪放转向回忆与悲情。这一时期,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以及家庭生活的变迁,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生活多有不如意,于是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之中。这首《长相思》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是词人为怀念旧情人并且为了抒发自己的多情而写下的作品。

“长相思,长相思。”开篇的重复使用,如声声叹息,强调了思念之情的强烈与深沉,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那如潮水般涌动的相思之苦。“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以设问的方式,直白地表达了相思无尽,唯有相见才能终结的无奈与期盼,虽明知相见不易,但仍心存一丝希望,将那种痴心等待的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阕继续沿用“长相思,长相思。”的叠用手法,与上阕呼应,进一步强化了相思之情的绵长。“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这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词人心中满是相思,却无人可说,因为那些不懂得深情的浅情人是无法理解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的,通过对“浅情人”的描述,更加反衬出了词人一往而深的情感特质,使读者对词人的相思之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长相思·吴山青》

作者: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林逋的《长相思·吴山青》是一首流传甚广的佳作,相传创作于他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期间。林逋一生经历丰富,他出身儒学世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趋荣利。早年曾游历江淮,约40岁后,便结束漫游回到杭州,在孤山开始了长达20年的隐居生活,以植梅养鹤为乐,有着“梅妻鹤子”的雅称。

大中祥符五年,真宗闻其名,赐林逋粟帛,并诏告府县对其存恤,但林逋婉言谢绝出仕之请,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在隐居的岁月里,林逋以其高洁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开篇“吴山青,越山青”,连续使用两个“青”字,既描绘出江南特有的青山美景,又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的“起兴”传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同时也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美丽的钱塘江两岸。

“两岸青山相送迎”,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性化的特征,仿佛连绵起伏的山脉也在见证这对恋人的离别时刻。接着一句“谁知离别情?”则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索,借由反问的形式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下半阙从外部景色转回到人物本身,“君泪盈,妾泪盈”,直接描写了双方因无法继续这段关系而流下的泪水。最后一句“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一方面说明了两人之间未能完成的爱情誓言;另一方面,“江边潮已平”象征着时间流逝,一切终将归于平静,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本文原文来自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