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威治天文台和彼得.哈里森天文馆
格林威治天文台和彼得.哈里森天文馆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是世界标准时间和本初子午线的所在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从17世纪建立至今,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天文观测基地,更发展成为集科研、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座举世闻名的天文台及其现代化设施——彼得.哈里森天文馆。
皇家天文台的历史与现状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位于伦敦东南郊的格林威治花园中。其建立初衷是为了精确观测月球和恒星,解决海上航行中测定经度的难题。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天文台不仅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和天文仪器,还成为了英国重要的综合性光学天文台。
如今,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隶属于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园内设有旧皇家天文台、航海博物馆、天文馆、天文仪器馆等设施,展示了从早期天文望远镜到各国古代时钟、地球仪等珍贵文物。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许多重要的天文学发现,如著名的哈雷彗星。
本初子午线与世界标准时间
1884年,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线被确定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这一决定为全球地理测绘和地图绘制提供了统一的坐标系统。同时,格林威治时间(GMT)作为世界标准时间,对全球交流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个有趣的传统是,每天中午12:58,天文台东北角的塔楼会准时升起一只鲜红的气球,13:00时降下。这一传统始于1833年,目的是帮助泰晤士河上的船舶校对时间。
28英寸折射望远镜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拥有一台世界第七大的28英寸折射望远镜,这是英国同类产品中最大的。这台望远镜于1893年建成,最初用于研究双星系统,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才停止使用。经过现代化改造,配备了电脑辅助制导系统和CCD摄像头,这台望远镜在观测夜空时仍能提供出色的视觉效果。在冬季,天文台会开放夜间观测活动,公众可以通过这台望远镜欣赏夜空。
彼得.哈里森天文馆
2005年,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斥资1500万英镑对皇家天文台进行改扩建,其中325万英镑用于建设新的现代化天文馆。新天文馆于2007年5月25日落成,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揭幕。这座天文馆是伦敦唯一的天文馆,配备了欧洲第一台数字激光天文投影仪,能够将宇宙飞船与望远镜的真实影像通过先进的CGI技术投影到圆顶上,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
彼得.哈里森天文馆的直径为11.5米,设有116个座椅。其核心设备是美国益世公司生产的Digistar 3激光投影机,能够投射出高分辨率的星空和图像。天文馆还配备了先进的控制系统和音响系统,铝合金天幕由益世-斯皮茨制造安装。
新天文馆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是一个倾斜的青铜锥体。墙体由250毫米厚的混凝土浇注,外层包裹着8毫米厚的青铜外壳,由250块预制铜板焊接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表面会形成独特的铜绿色。建筑的几何造型体现了基本的天文概念:锥体与当地的子午线对齐,倾斜51.5度指向北极星,屋顶的圆锥截面平行于天赤道,与北极形成直角。这一设计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奖(RIBA)的认可。
这座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科技的天文台,不仅是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更是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的绝佳场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天文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