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祭冬:七百年传承的冬至文化盛宴
三门祭冬:七百年传承的冬至文化盛宴
12月21日,凌晨3点,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的杨氏家庙内灯火通明。82岁的村民杨成来老人准时起身,开始主持一年一度的“祭冬”仪式。这一天,不仅是冬至,更是这个有着700年历史的村庄最隆重的节日。
七百年的文化传承
“三门祭冬”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是一种在冬至日举行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三门县各乡镇的聚族而居村落中。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庄重而繁琐的仪式
凌晨2点,来自三门县及周边宁海、象山、天台等县的数百名杨姓村民代表陆续抵达杨氏家庙。他们中有的甚至凌晨两点就起床赶路,只为赶上这场盛大的仪式。
清晨6点,仪式正式开始。庙门口鞭炮齐鸣,参祭人员在杨成来的主持下,按照“正冠、撩衣、进步、跪拜、兴、再拜”的礼仪顺序,依次上前敬拜祖先。整个仪式严格遵循古礼,完整保留了传统的拜冬祭祖仪式。
供桌上摆放着精心准备的祭品:十荤十素、各种糕点、水果糖果应有尽有。其中最特别的是那些用食物制作的象征性摆件:猪脚制成的龙头、全鸡制成的姜太公钓鱼、羊肚制成的老虎、猪肺制成的眠牛……每一个都凝聚着村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仪式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环节——“祝寿戏”。村民们会将一棵挂满苹果、大枣、桂圆的小橘树绑在家庙的柱子上,寓意平安吉祥、早生贵子。戏台上,戏曲班子正在上演传统剧目,为老人们带来欢乐。
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门祭冬”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祭祀仪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仪式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体现了冬至“阴极阳生”的传统哲学思想,更蕴含了人们对丰收的感恩和对未来的祈福。
正如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华文教授所说:“从‘祭冬’可以看到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传承,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非遗的价值与传承
2014年,“三门祭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再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三门祭冬”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传承和保护的激励。
如今,“三门祭冬”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它不仅是一种祭祀仪式,更是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感受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体验冬至“阴极阳生”的传统哲学思想,领悟人们对丰收的感恩和对未来的祈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门祭冬”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过去那些用糯米粉、小麦粉等制作的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摆件,现在更多地被泥塑或木雕取代。但不变的是那份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以及对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像“三门祭冬”这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回归的契机。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最质朴的亲情、最纯真的信仰、最深沉的感恩,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