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古诗词特辑:重温母爱的伟大
母亲节古诗词特辑:重温母爱的伟大
母亲节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对母爱的歌颂永不落幕。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诉说着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感人至深的诗句,感受古人是如何用文字传递对母亲的深情厚意。
游子吟:慈母手中的线,缝进无尽的爱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无疑是歌颂母爱最为人熟知的诗篇。这首诗以质朴真挚的语言,描绘了母亲对游子无私的爱,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深切感激之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字东野,是唐代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生活困顿,仕途坎坷。然而,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他的诗歌风格以沉郁悲壮著称,多写世态炎凉、人生苦难,同时也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
《游子吟》是孟郊众多作品中的一首代表作,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这首诗创作于他中年时期,当时他正值仕途失意,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忧愁。诗歌中所描绘的母子情深,正是他对母亲深切的爱和思念的真实写照。
诗歌开篇就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一富有画面感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母子之间浓浓的爱意之中。母亲为游子缝制衣裳,那针针线线都是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关怀。而游子身披着母亲的爱,带着母亲的嘱托,踏上了远行的路途。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进一步刻画了母亲的焦虑和担忧。她怕孩子在外辛苦,怕孩子不能及时归来,所以才“密密缝”,才“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也是细腻的,她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这件衣服上,倾注在了对孩子的思念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是诗歌的点睛之笔,也是全诗的主题所在。母亲的爱是“三春晖”,是无私奉献的太阳,而游子对母亲的爱却只是“寸草心”,是微不足道的草木。游子深知自己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但却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母亲的爱。
《游子吟》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对母子情深的细腻刻画,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条件的,而游子也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母亲的爱。这首诗歌不仅是孟郊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母子之间情感的普遍歌颂,它所传递的亲情和孝道,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慈乌夜啼:乌鸦反哺,孝道永存
白居易的《慈乌夜啼》则以乌鸦反哺的故事,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和孝道的重要性。这首诗通过描绘慈乌失去母亲后的哀鸣和悲痛,表达了对亡母的思念之情,并用以赞叹母子的亲情和慈孝的美德。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场景,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慈乌夜啼》正是他这类作品的代表。
诗中通过描写慈乌失去母亲后的哀鸣和悲痛,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和反哺之心。诗中还对比了吴起等人的行为,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这首诗与社会所倡导的孝道精神契合,具有现实意义。
岁暮到家:久别重逢,母爱如初
清代诗人蒋士铨的《岁暮到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爱心。这首诗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字心馀,号苕生,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他的诗作以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著称,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深刻的人伦情感。
这首诗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儿儿子的爱心没亲止境,儿子及时归来使母亲惊喜万分,首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儿儿子无尽的关怀和怜爱、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最好注脚。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说母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力突出母亲儿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母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那一针一线,一字一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儿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说一见面便心疼儿子的面容清瘦,叫着孩子问起一路上的艰辛。这里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儿儿子的怜爱:看到儿子面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亲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现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儿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亲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因此“不敢叹风尘”,自然也蕴涵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味。
母亲对子女的爱心如天地般宽阔,与岁月一样悠长。游子在外,时时牵动着母亲的心;游子归家,又往往使母亲倍生爱怜之情。“无尽”是对母亲爱心的集中概括和极度赞美。母子之间的情丝,是任时间流逝、地域交换也撕扯不断的,而诗人初踏人生旅途,乍感世态炎凉,回味那纯真的母爱,自然更会发出“无尽”之叹。游子车马困顿、四处奔波了一年,终于在旧年新岁交替之时,回归家中与亲人团聚。能让疲乏的身心,重被母受的温馨,怎不令人“喜”出望外。“及辰”道出诗人如期到家、得偿归愿后的欣慰心情。首两句直抒胸臆,以母亲之“爱”、归家之“喜”作为全诗感情发展的开端。
这首诗着意表现的母子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更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颔联中“寒衣”和“家信”都凝结着母亲的温存和思念,是真挚母爱的实物见证。慈母缝就之衣,可使儿挡风御寒以暖身,更可使儿沐浴三春之晖以暖心,针线密密,缝入了母亲多少关怀和祈盼,及时化解着游子的羁愁和外界的风寒。上句取孟郊《游子吟》之意,写诗人客游生活之实,合情切时。“家信”是传递母爱的媒介,“翦烛看家书,风尘百感除。”(蒋土铨《接家信》)封封家信,抚慰了诗人孤寂的心灵,给予了诗人克服旅程艰辛的动力。“新”字明指家信为近期所接,暗寓母亲频频寄书给诗人,诗人亦将母亲嘱咐常记在心。这二句不仅演示母亲对儿子的感情寄托,同时也表现出儿子不忘母恩的心迹。
母子多日未见,当诗人归家,其母最易觉察到的便是儿子面容的异样。这“清瘦”的容貌,正是一次次颠簸于风霜留下的印痕,“瘦”在儿身,疼在母心。母亲急于要知晓的是客游生涯“苦辛”,儿子却似欲回避,更不愿主动诉说,因而引出了一“呼”一“问”。诗人用极简略的问话形式突出母亲又爱又怜的神态。至此,岁暮到家之喜,已经掺进了些许悲情。
诗人在母亲的追问下,徘徊嗫嚅,难以启齿。满面清瘦颜,本已够使母亲生忧了,如再诉说旅途艰辛,更将令母亲悲愁不已。因此,诗人选择了沉默,这沉默中包含着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他愧疚自己未能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愧疚自己让母亲担忧,愧疚自己不能给母亲带来更多的安慰。这种沉默,是对母亲深深的爱,也是对自己深深的责备。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母亲的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而作为子女,我们也应该时刻铭记母亲的恩情,尽自己所能去回报这份伟大的爱。
母亲节虽已过去,但母爱永不落幕。让我们将这些感人至深的诗句铭记于心,将孝道文化传承下去。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给母亲一个拥抱,一句问候,让她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怀。因为,在母亲的眼中,我们永远是那个需要呵护的孩子,她们愿意为我们付出一切,只愿我们幸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