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到特效,AI全方位革新中国电影制作流程
创意到特效,AI全方位革新中国电影制作流程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正在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从创意构思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AI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本文将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和业内专家观点,探讨AI如何重塑中国电影的想象力。
以导演俞白眉的短片《百鬼勿扰》为例,这部影片通过AI重塑了中国传统人物钟馗形象,展现了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俞白眉在影片中将钟馗设定为信息时代的“守护神”,在梦境中与妖怪斗智斗勇,反映了当代人对个人空间和隐私的保护需求。这种创新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也展示了AI在故事叙述中的潜力。
在电影行业中,AI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不少知名导演和电影制片公司纷纷尝试将AI技术融入到电影创作中。著名导演张艺谋在改编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新作中,组建了AI小组来打磨剧本,体现了他对新科技的积极探索。博纳影业也计划推出名为《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科幻短剧,该作品在工业化制作的要求下,将力求品质达到院线电影的标准。
业内专家指出,人工智能为电影的创意策划、分镜、场景设计和特效制作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同时促进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表示,随着AI技术的普及,电影制作将变得越来越“轻量化”,小团队甚至个人也能借助AI实现高效的创作。
然而,有关AI与创作之间关系的讨论仍在继续。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指出,虽然AI可以作为创意的辅助工具,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同样认为,人的想象力是AI无法替代的,电影工作者必须拥抱AI技术以保持竞争力。
在全球范围内,AI的应用也在加速,2024年狮门影业与AI初创公司Runway合作,研发基于影视库的AI视频模型,以创新更为丰富的影视作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意识到,掌握AI意味着掌握未来的创作工具。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中国生成式AI产品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3亿人,这说明广大用户对AI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意识正在快速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人的探索也正是追随时代发展的潮流。
俞白眉在推出的短片中提到,其实“未来不是只有导演能够拍电影,每一个人都可以拍。”这一理念反映了AI在电影创作中可能引发的平民化趋势,为更多人提供了参与影视创作的机会。虽然AI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电影行业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打开了新的创作空间,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与活力。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不仅在技术层面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创新和提升,更在文化层面激发了对传统故事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新思考。随着AI的不断进步,中国电影的未来或将更加广阔、丰富,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