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储蓄保险:预期回报如何影响实际收益
香港储蓄保险:预期回报如何影响实际收益
香港保险产品一直备受内地投资者关注,但其真实回报和风险往往被忽视。本文将深入解析储蓄保险的运作机制,揭示其背后的投资逻辑和潜在风险。
储蓄保险的构成:保障与投资的双重属性
市面上常见的储蓄保险通常包含终身人寿保险和终身危疾保险,兼具保障和储蓄功能。对于保险中介而言,这类产品因较高的佣金和灵活的保额设置,成为冲刺MDRT(百万圆桌会员)的重要工具。保险公司愿意支付高额佣金的背后,是精妙的数学计算。
无论是终身人寿保险还是终身危疾保险,投保人缴纳的保费在支付保障成本后,剩余部分将被用于投资。由于这类保险可以长期供款,保险公司在进行计算时需要考虑众多假设条件,如投资回报率、经济状况、理赔情况和退保率等。
保险回报的真相:预期与现实的差距
不少保险代理人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强调保险产品的高投资回报,但他们通常展示的是预期回报(Projected Return),这其中包括保证回报和非保证红利。实际派发的红利会受到保险公司投资表现、理赔情况和运营开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极端情况下,红利甚至可能归零。因此,你实际获得的回报可能高于或低于《利益说明文件》中显示的数字。
非保证红利的年度检视机制
按照规定,保险公司每年都需要对分红基金的表现进行审查。委任精算师(Appointed Actuary)需依据香港精算学会的要求,撰写报告评估保单的非保证红利。同时,精算师还需按照指引16定期向董事会汇报红利计算假设的最新评估,以便董事会适时调整相关假设。
在与负责分红利基金的精算团队定期会议讨论后,如果委任精算师发现基金累积表现与产品推出时的预期不符,可能会考虑削减非保证红利。由于保单数据存在滞后性,这些红利实现率的变化可能要到保单后期年度才能显现。
为什么红利实现率容易随时间变化?
分红利保单时间越长,红利实现率偏离预期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在于保单早期的非保证红利占比较低,但随着时间推移,非保证红利的占比会逐渐增加。这种结构使得长期保单的不确定性显著提高。
本文原文来自Bowti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