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对联文化:千年传承展现文学魅力,当代创新焕发新生机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25: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对联文化:千年传承展现文学魅力,当代创新焕发新生机

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从古代的桃符到现代的春联,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中国楹联》一书,全面梳理了对联从萌芽、生长、成熟到繁荣的发展轨迹,深入探讨了对联的概念、特性、分类、修辞、格律、创作与鉴赏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扇深入了解对联文化的大门。

01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人著的《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传统节气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东汉以后,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强化门神驱邪辟鬼,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有个专用名词叫“封印”,不论是挂桃符、贴年画和春联,皆有操作的规矩。

相传,最早的春联是“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早240年。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宋代诗人王安石曾写下了《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就是春联。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春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一副春联,有横批和上联下联。横批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批,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批,就是一副对联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通常,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上声、去声或入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顺序为从右至左。今天,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批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合规了。

02

对联的艺术特点

对联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和修辞技巧上。对仗是上下联在字数、词性、结构等方面的对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协调则是指上下联的字音要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的韵律。修辞技巧则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使对联更加生动有趣。

无情对是其中一种特殊形式,以其字词对仗的工整和意义上的截然不同,展示了中华诗词的魅力与智慧。无情对的定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尤其是在一些文人聚会中,借助这一形式来表现聪明才智与幽默风趣。例如,“张之洞;陶然亭”,上下联字义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对仗工整上达到了极致。其中“张”与“陶”都是姓氏,语义上却毫不相干,正是无情对特色的体现。通过这样的对联,不仅锻炼了文人们的才华与想象力,同时也增加了文化交流的趣味。

03

对联的文化内涵

对联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体现,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智慧。从内容上看,对联涵盖了自然景观、社会伦理、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表达了读书人关心国家大事的家国情怀。再如,“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传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道教对联更是将道教思想追求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例如泉州元妙观楹柱题刻:“白鹿青牛迎法驾,羽衣象简演朝仪。”这副楹联将道教教主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交织于其中。“青牛”本是老子过关时的坐骑,楹联作者选择了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祠汇,暗示老子过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而“羽衣”是道教神仙所用,这又象老子羽化而升仙。至于“朝仪”表示的后来的道门追随者以经常性的宗教仪式来表达自己对老子的敬奉。在这里,楹联的意像透射出道教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思想闪光。

04

对联的当代传承

在当代社会,对联文化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山西省闻喜县寺底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个只有403户、1780名村民的村子,通过“楹联开路,文化兴村”的理念,将楹联文化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村里的电线杆、门楼、长廊上随处可见楹联,每家每户的门楼外面的木刻楹联展示了这个家的家风。走进村委会大院,楹联墙、楹联屏风、楹联走廊上满是目不暇接的姓氏楹联、家风楹联以及好媳妇、好婆婆嵌名联等,好似步入楹联世界。这些楹联都是村民自己编撰、自己书写的。

2000年,寺底村楹联分会成立后,定期开展“道德讲堂”、为文明户送中堂和楹联、书法义务培训等活动。凡遇重大节日及村里的孩子满月、学生升学、青年参军、老人祝寿和红白喜事等活动,楹联小组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作,然后比较众多作品,选出最好的一副贴在事主的大门上。每逢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会员们都会撰写楹联表示庆祝。这些作品装裱后悬挂在村文化礼堂,成为一道靓丽的新时代乡村文化风景线。

2012年7月,中国楹联学会命名寺底村为“中国楹联文化村”。这是对寺底乡村文化建设的肯定。闻喜县委、县政府也更坚定了“文化强县,楹联先行”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楹联文化在乡风文明和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德治”作用。

05

对联的分类与功能

对联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用途,可以分为春联、贺联、挽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多种类型。春联用于春节,表达对新年的祝福;贺联用于庆祝各种喜庆场合,如婚嫁、开业等;挽联用于悼念逝者,寄托哀思;行业联则反映各行各业的特点;名胜联则多见于名山大川、古迹园林,增添文化氛围。

06

名联赏析

让我们赏析几副著名的对联:

  1. “海阔天空任鸟飞,山清水秀凭鱼跃”:这副对联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广阔天地中生物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上联“海阔天空”形容大海的宽广和天空的高远,与“任鸟飞”相呼应,表达了鸟类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中翱翔的自由;下联“山清水秀”描绘了山水如画的美好景色,“凭鱼跃”则体现了鱼类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跳跃的灵动。整副对联通过对比和映衬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意境,同时也寓意着人们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这副无情对将自然景象与社会人文联系在一起,激发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上联描绘了庭前花开的自然美景,下联则巧妙地将“李先生”与“花始放”相对,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趣味和联想。

  3.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这副对联通过自然现象隐喻人生的无常,这是一层解读;而它的下联则把主题推向了另一个极端,表达了对生活种种期待落空的无奈与幽默。这种矛盾却又自然的表达方式正是无情对令人称道的魅力所在。

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体现,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智慧。从古代的桃符到现代的春联,对联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