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归来,揭秘“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法
玄奘取经归来,揭秘“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法
玄奘法师历经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终于从天竺带回了珍贵的佛经。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他带着六百五十七部经论,荣耀归返长安。然而,玄奘带回的不仅仅是经卷,更是一场佛教文化的革新。你知道吗?我们平时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其实读法早就变了!
玄奘取经:一场文化革新的开始
玄奘法师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启程,穿越沙漠戈壁,翻越雪山高原,最终抵达印度。他在那烂陀寺向戒贤大师求学,并游历天竺各地,与智者论道。玄奘的西行之路,不仅是一次个人的修行之旅,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玄奘归国后,致力于佛经翻译,共译出七十五部经、论,达一千三百余卷,并创立了“法相宗”。他的口述著作《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西域各国的地理、文化、宗教等信息,成为研究古代西域的重要文献。
“南无阿弥陀佛”的读音之变
“南无阿弥陀佛”是汉传大乘佛教净土宗的主要修行方法之一,意为向阿弥陀佛致敬和归命。然而,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组,其实有着严格的读音规范。
“南无”读作“nāmó”,“阿弥陀佛”读作“āmítuófó”,连起来读作“nāmóāmítuófó”。这个梵语词组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汉传大乘佛教净土宗的主要修行方法之一,意为向阿弥陀佛致敬和归命。
玄奘法师在翻译佛经时,特别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他坚持采用直译的方式,确保经文的原意不被曲解。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体现在经文的翻译上,也体现在梵语发音的规范上。
玄奘的译经成就:严谨与创新的结合
玄奘法师是四大翻译家之一,其翻译风格以直译为主,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在翻译《大般若经》时,面对是否略译的抉择,玄奘法师最终决定完全按照梵本翻译,以确保经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玄奘的译经工作,不仅是一项语言转换的任务,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所创立的“法相宗”,融合了印度佛教的精华与中国文化的特色,为后世佛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玄奘法师的贡献,不仅在于带回了珍贵的佛经,更在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他所规范的梵语发音,至今仍被佛教徒遵循。当我们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时,不妨想起这位伟大的译经师,感受他跨越千年的智慧与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