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墩遗址:世界最早水稻田的秘密
皇朝墩遗址:世界最早水稻田的秘密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认知,还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新的线索。
皇朝墩遗址:世界最早水稻田的发现地
皇朝墩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犁金园村,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由南北两处台地及一条环壕组成,整体形状酷似葫芦。经考古发掘证实,该遗址距今约9300-8000年,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遗址。
考古发现:两支重要新石器文化“握手”
皇朝墩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两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叠压关系。上山文化得名于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有1万年历史;跨湖桥文化得名于杭州萧山的跨湖桥遗址,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在皇朝墩遗址,跨湖桥文化地层紧密叠压在上山文化地层之上,为研究两者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古稻田:填补上山文化考古空白
遗址发现的古稻田,填补了上山文化考古的一大空白。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为稻作文化源于中国提供了重要实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西考古工作站站长张森表示,此前上山文化考古中尚未发现过古稻田,此次在皇朝墩遗址环壕东侧,考古工作者发现一片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古稻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考古工作者在环壕东侧挖出了一条“大沟”,在它的剖面上,又仔细地划出了6个地层。研究显示,这片稻田从古至今,一直有人耕种,最“古”最“深”的地层,距今已有9000多年历史。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云飞表示,这是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合作的成果,科技考古负责调查土壤中水稻植硅体含量,田野考古则分析了遗址中先民活动的遗迹。结合多种因素,他们认定了这片古稻田遗迹。在上山文化时期的两处地层里,研究发现,水稻植硅体含量分别超过了每克5000粒和每克9000粒,超过了古水稻田的判定标准。
环壕工程:展现先民智慧
考古还发现,先民们挖壕的技术在进步。为了防止壕沟边坡坍塌,到了上山文化晚期,先民们已经会用被火烧硬的红烧土来加固边坡。上山文化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表示,上山文化考古目前已经发现了24处遗址,而皇朝墩遗址是结构格局最为完整的。
重要意义:改写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史
皇朝墩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进一步证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表示,皇朝墩遗址是上山文化考古乃至早期稻作社会发展和农业起源研究的新突破。“像环壕是集体建设的工程,它的出现就代表了当时先民开始划分居住地周边的功能区,也意味着社会复杂化开始萌芽。同时,通过古稻田考古,我们也可以更好观察水稻生产在聚落和社会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改写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历史,还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新的线索。它展示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这一发现必将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