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百年传承铸就“华南第一学府”,科研创新屡获突破
中山大学:百年传承铸就“华南第一学府”,科研创新屡获突破
2024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迎来百年华诞。这所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高等学府,历经百年沧桑,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从最初的岭南大学到今天的“华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不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教育理想,更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百年传承:从岭南大学到“华南第一学府”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国立广东大学,这是中山大学的前身。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此后,学校经历了多次变迁:1952年分为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两校再次合并,形成如今的中山大学。
如今的中山大学横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拥有五个校区,总面积超过清华和北大主校区之和。学校现有近5000名专任教师,66000多名学生,涵盖文、理、工、医等多个学科领域。38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和10所附属医院,彰显着学校的科研实力。
科研创新:屡获国家科技大奖
2023年,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3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成果涵盖数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学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强大实力。
在数学领域,胡建勋教授团队的“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项目,发表在国际顶尖数学杂志Invent.Math.上,推动了人们对模空间定义的数值几何不变量的认识。在医学领域,曾木圣教授团队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项目,为EB病毒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在环境科学领域,仇荣亮教授团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为全球土壤污染修复提供了中国方案。
师资力量:汇聚全球英才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众多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授。例如,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印鉴教授,是广东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发表论文200多篇。
学校注重国际化办学,目前已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290所院校签署合作协议,牵头组建23个粤港澳高校专业联盟。2022年,学校国家公派留学人数比历史最高增加29%,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数量持续增长。
校园生活:百年学府里的青春记忆
中山大学的校园环境优美,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广州南校区的康乐园,保留着一千多年前的古建筑和园林,是学校的精神根脉。校园内,中山先生的铜像、国立中山大学牌坊等历史建筑,见证着学校的百年沧桑。
然而,这所百年学府并非只有厚重的历史,更有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大学城校区的夜市、龙舟课,深圳校区的滨海风光,珠海校区的浪漫情调,每个校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学校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从龙舟到机器人,从艺术到科技,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兴趣需求。
展望未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大学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学校将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更多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创造性人才。
同时,学校将深化国际化办学,加强与全球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山大学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百年中山大学,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教育理想,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在新时代,这所百年学府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