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让你下午高效翻倍
深度工作,让你下午高效翻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各种浮浅事务,如回复邮件、参加无意义的会议等,这些工作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还严重削弱了我们的深度工作能力。然而,深度工作正是创造价值、提升效率的关键。正如《深度工作》一书的作者Cal Newport所说:“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但与此同时,深度工作能力的价值日益提高。未来世界,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才是赢家。”
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工作的能力。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深度工作能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与之对应,浮浅工作则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杂活,也就是那些你可以一边刷手机,一边干的活。这些活能让你变得很忙,但是,很遗憾,这些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
下午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
许多人发现,下午时段特别容易感到疲惫和分心,工作效率显著下降。这种现象背后有其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人体的生物钟会影响我们的警觉性和专注力。通常情况下,人的警觉性在上午较高,而在下午会有所下降。此外,长时间的工作后,大脑容易进入疲劳状态,难以保持高度专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下午的时间就注定要虚度。恰恰相反,通过深度工作法,我们可以重新激活专注状态,将下午时段转化为高效工作的黄金时段。
实践深度工作的具体技巧
- 切换环境,重新激活专注状态
图书馆和自习室,在我们心中是工作学习的地方,而卧室和沙发在我们心中,则是休息放松的地方。每一个环境、空间,甚至物品,都在我们的大脑中都会留下一个印象。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某个环境中频繁分心时,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换个环境。例如,可以尝试去图书馆或咖啡馆工作。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通过调整座位、更换电脑壁纸等方式,重新建立一个与专注工作相匹配的环境。
- 提前规划,为大脑热身
许多高效能人士都会建议,在周日提前规划好未来一周的工作,在每个工作日的早晨谋划好当天的任务。在梳理这些事项的过程中,大脑可能也会自发产生一些新想法和新思路。另外在休息状态下,大脑会进入默认模式,自行联想和思考,潜意识中可能会为未来一周要做的事项,提供一些思路。这个过程,就像是给大脑做了一个「热身」,无形中为接下来的工作做或有或无的准备。
此外,还可以将任务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高度集中精力、时间较长的任务,另一类则是相对琐碎、可以在零散时间完成的任务。这样,如果某天精力不佳,就可以灵活调整,避免强迫自己完成困难的任务,而是集中处理一批简单轻松的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既保护了情绪,也确保了一周的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推进。毕竟,保护情绪,就是在保护生产力。
每天早晨规划和构思当天的任务,也同样重要。提前规划构思,也是给大脑一个热身,让大脑进入思考创造的状态。通常会写下当天要做的 1-3 件事,把难度最大的任务排在第一位。而后,在大脑里过预演一遍流程,提前想象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卡点,想一想应对的思路。这种「热身」预演,可以帮助尽量保持全局视角,避免在遇到障碍时畏难、拖延,转而去刷无关的信息,减少分心,保持专注。
- 调整番茄钟,掌控工作节奏
在专注工作这件事上,番茄钟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只是并不建议大家,采用「25 分钟专注,5 分钟休息」的标准模式。原因很简单,25 分钟实在太短,刚进入工作状态没多久,就到休息时间了,过于碎片化的时间划分,不利于深度工作。
做法是,根据实际工作的流程和环节,来设定番茄钟周期。以撰写文稿为例,它大致可以分成 4 个环节:寻找选题、收集素材、撰写文本,以及做图排版与发布。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不同,所以先对这 4 个环节正计时,摸清每个环节的平均耗时,再根据平均耗时,调整番茄钟周期。
比如寻找选题 45 分钟、收集素材 45 分钟、撰写文本 90 分钟、做图排版并发布 90 分钟。那么就可以以 45 分钟,或者 90 分钟作为一个番茄周期。这样,一天下来用 6 个 45 分钟的番茄钟,或者 3 个 90 分钟的番茄钟,就可以完成撰写文本这项对精力要求比较高的脑力工作了。
个人习惯以 90 分钟作为一个番茄钟周期,这样,每天只需要进行 3 个番茄钟,就能高效完成当天的工作。至于每天要完成番茄钟数量,最好控制在 5 个以内,每次启动新的番茄钟,意味着需要重新调动自己的专注力,次数过多可能会增加心理压力。
之前在 Youtube 看到过一位学习博主的分享,他每天专注 8 小时,但一天只专注 2 次,每次专注 4 小时。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减少进入专注状态的次数,从而让自己保持更高的效率和精力。
并不是推荐这样做,毕竟一次专注 4 小时,不太现实,而且对颈腰背也很不友好,只是想分享这个思路:番茄钟的周期,可以根据个人工作习惯和情况来灵活制定,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 解决分心事,清理大脑的「后台」
许多时候,导致我们无法专注工作的原因是,有些琐事一直盘旋在脑中,就像占用运行内存的后台程序,占据并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可能是想买的东西,正在纠结对比,时不时就想去看看测评;可能是喜欢上了某个人物,忍不住要去刷动态;又或者是突然对某项新的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自觉要去了解,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这些盘踞心头的琐事,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注意力,影响了工作的状态。
把盘旋在脑中的「分心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可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例如购物问题。经验是,价格不高的物品立刻买。价格高的,需要好好决策的物品,可以专门设定一个时间段,花时间好好比对产品和价格,然后付款完结,彻底移除这项分心事。这样,购物的念头就不会时不时冒出来,干扰工作了。
第二类是需要长期关注的兴趣或目标。对于这类事情,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处理,比如每天晚上或周末专门花时间关注这些兴趣,而在工作时间则尽量避免接触相关信息。
成功案例:从普通员工到外商主管
一位在外企工作的主管Peter Tu,通过深度工作法实现了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他最初观察到,那些工作效率高的人往往能够比别人更早下班。于是,他开始学习和模仿他们的方法,但很快发现,单纯提高工作速度并不能带来本质上的改变。
直到他读到《每周工作四小时》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深度工作的价值。他开始实践以下几个关键技巧:
- 建立原子习惯:通过不断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 捍卫黄金时段:利用工具追踪个人的高效时段,专注于深度工作。
- 应用80/20法则:识别最有价值的工作,集中精力完成。
通过这些方法,Peter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成功地将生产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最终在7年内连续升迁7级,成为管理跨时区员工的主管。
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不妨试试将每天的下午时段设为深度工作时间,关闭所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应用,让自己沉浸在工作中,你会发现,原来下午也可以如此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