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吐鲁番古迹探秘: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07: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吐鲁番古迹探秘: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吐鲁番,这座位于新疆中东部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阳关,丝绸之路开始分支,经哈密可以到达吐鲁番。之后,通向亚洲腹地,并连接西亚、南亚和遥远的地中海各国。

从张骞凿空西域以来,吐鲁番就承载着丝绸之路上千年的历史记忆,世界四大文明曾在此地交融、碰撞,这里曾有过繁荣的城市和雄伟的宫殿,记录着无数兴衰故事。

走进展厅,一幅大型“汉代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展现了吐鲁番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从张骞凿空西域以来,吐鲁番就承载着丝绸之路上千年的历史记忆,世界四大文明曾在此地交融、碰撞,这里曾有过繁荣的城市和雄伟的宫殿,记录着无数兴衰故事。

展柜中,两件洋海墓地出土的汉代彩陶展示了吐鲁番早期先民的审美追求。彩陶上绘制着三角、折线、菱格等精美图案,这些图案和吐鲁番出土的毛织衣物残片上的图案非常类似。洋海人为什么要在陶器上绘制此类图案呢?经研究发现,原来洋海人发现毛织衣物不易破碎,就将衣物的图案画在陶器上,希望借此赋予陶器不易破碎的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洋海墓地出土的陶器既有中原彩陶的影子,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反映出中原与西域早期的文明交流。”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介绍,洋海墓地中所埋葬的族群,经考古研究,属于车师文化的族群,是吐鲁番盆地早期的先民之一,该族群同时有中原、中亚、北方草原文化的特征。说明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已经存在文化交流交融。

秦汉时期,车师人以交河为都城建立了车师王国。自西汉开始,中原王朝开始进入并治理吐鲁番地区,历经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4个阶段。九世纪中叶,回鹘迁徙至此,建立西州回鹘王国,先后臣属于唐、宋、元等中央王朝。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吐鲁番每一处遗迹都见证着朝代更迭与风云变幻,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唐代的“任命书”长啥样?国家一级文物《郭毡丑告身》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唐代“任命书”的模样。这件文书于1965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群,其上存墨书35行,内容是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官方颁布勋告郭毡丑战功的抄本,记录了主人公在沙译阵、缬岭阵、东熊陆岭阵3场战役中的功勋。在唐代,告身是朝廷授官授勋的凭证,相当于现在的任命书。“这件告身揭示了七世纪中叶的西域形势,是研究与复原同类型告身文书的重要史料。”陈爱峰说。

盛唐时期,文人出塞成为一种现象。展厅中一件《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就留下了诗人岑参在边塞的足迹。文卷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的506号墓,记载了公元754年至755年,每天往来于西州(今吐鲁番)、庭州(今吉木萨尔)二州驿站和长行坊之间的马匹以及草料的消耗情况。文卷中提到的“岑判官”,经研究分析就是岑参本人,而其中文书残片当为岑参的马料账单。

唐代的小学生“家庭作业”是什么内容?一件名为卜天寿《论语·郑玄注》抄本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唐代小学生的日常。这件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的文书,总长5.38米,宽0.27米,抄写人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名叫卜天寿。可以看出,文中虽有一些错字,但字体很工整。有意思的是,卜天寿抄写完《论语·郑玄注》后,还在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催促让先生早点放学,“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醎(嫌)池(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卜天寿为什么抄写《论语》写本?是谁让一个12岁的孩子抄写这么多儒家经典?陈爱峰说,经研究发现,唐代西州的行政管理制度和中原是一样的,除了政府主办的官学之外,由寺院资助的私学也在吐鲁番兴办起来,卜天寿所上的就是一所私塾。这所私塾设在一个叫开觉寺的寺院里,是由寺院资助附近的孩子免费就读。这所私塾设在一个叫开觉寺的寺院里,是由寺院资助附近的孩子免费就读。根据大量的吐鲁番文书可以看出,当时,吐鲁番的寺院经济发达,寺院掌握了大量的葡萄园,并靠出租葡萄园获取经济收益。于是,一些寺院就出资开办私塾,也叫“义学”,就是当时义务开办的学校。

交河故城是目前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遗址。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两千年前就通过“向下掏挖,先打井、再建房”的方式避暑纳凉。也像现代人一样,爱在旅行中“盖章集戳”留念,只不过他们集章的册子被称为“过所”,相当于古代的“护照”……在徐东良的讲述中,交河故城的“颓垣残壁”重现繁华,一个个鲜活的古人跨越历史长河,与今人守望同一轮明月,用刻在骨子里相同的文化基因诠释“何以中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400年前的中秋之夜,生活在新疆吐鲁番的居民或许也会抬头仰望皎洁明月,与家人同享美味月饼。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有我国目前唯一一件月饼式糕点实物文物——宝相花纹月饼。最近,在烘焙师阿依古丽·卡哈儿的努力下,这款月饼在吐鲁番市民的餐桌上重现。

1989年出生的阿依古丽与丈夫张勇一起,在吐鲁番市开了一家新中式糕点店。去年,她在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时,偶然与1400年前的宝相花纹月饼相遇。尽管历经岁月侵蚀,月饼依旧保存完整,饼皮上的宝相花纹清晰可见,古人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让她啧啧称奇。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节庆美食,在唐代,这种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食品就已经流传到吐鲁番地区。“古人怎么做月饼?”“那时的月饼是什么味道?”“月饼上的纹样有什么寓意?”阿依古丽对这块出土的月饼很是好奇。

出于烘焙师的职业本能,从尺寸到花纹,她细心拍摄记录宝相花纹月饼的每一个细节。今年策划糕点店中秋节新品时,她灵光一现,“不如让陈列在博物馆的月饼文物‘活起来’。”在丈夫的支持下,二人开始查找资料,着手复刻宝相花纹月饼。

复刻的第一步就难倒了夫妻俩。月饼上的宝相花纹是一种团窠花卉纹样,呈放射状对称排列,借鉴莲花、牡丹、芍药等花形,是唐代时人们审美情趣与佛教文化中国化的体现。因为图案、纹样复杂,夫妻二人与月饼模具店主讨论多次后,才做好这副月饼模具。

但是月饼馅儿怎么复刻呢?对阿依古丽来说,这个问题比月饼模具更棘手。“宝相花纹月饼以小麦粉为原料,出土的时候只有这一块,非常珍贵,所以不能破坏性取样。”她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根据同时期出土的文物推测,这块月饼的馅里,可能有核桃、枣、葡萄干等材料,为让古老文物邂逅现代味蕾,她还创新性地加入了杏干、腰果等干果,让复刻的月饼口口留香。

此外,阿依古丽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分享月饼制作过程,并邀请网红主播通过直播的形式介绍这款月饼的历史故事、制作工艺及独特风味。生动的讲述和诱人的月饼,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并下单购买。

“宝相花纹月饼味道醇厚,多种干果让月饼的口感层次分明,而且知道它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背景,感觉每一口都充满了文化的韵味,真的是太棒了!”吐鲁番市民郭雅文说。

吐鲁番气候干燥少雨,使得这里的文物古迹得以长期保存,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还出土有不少用小麦制作的面食,比如馕、饺子、包子以及各种花式点心等,中原与西域的饮食文化千年前就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我们将继续从吐鲁番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用文化赋能美食,让美食讲好大美新疆的故事。”阿依古丽说。

吐鲁番,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古城,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从汉代彩陶到唐代文书,从交河故城到复刻的月饼,每一处古迹都在诉说着丝绸之路的故事,展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