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英雄傅崇碧:从大巴山走出的开国少将
通江英雄傅崇碧:从大巴山走出的开国少将
1951年5月27日至6月10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原阻击战爆发。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第63军在军长傅崇碧的指挥下,以2.8万人顽强抗击美军4.7万人的轮番进攻,击毙击伤美军1.5万余人,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这场战役结束后,傅崇碧昏睡了四天,瘦了25斤,其部队伤亡了两万多人。这一战,不仅展现了傅崇碧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也奠定了他在军史上的传奇地位。
傅崇碧的传奇人生,始于大巴山深处的通江县。1916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他出生于通江县沙溪咀凉风垭乡迪坪村伏家山(今属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胜利乡地坪村)。这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但经济落后,贫富悬殊。傅崇碧的家世颇具戏剧性:曾祖父是地主,祖父是清末童生,父亲是铁匠,母亲是劳动妇女。这样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1932年12月,徐向前等人带领红四方面军奔袭川陕地区,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等20多个县。16岁的傅崇碧在迪坪村刘家祠堂书院学习时,就认识了地下党吕老师,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光荣入团。1933年转为党员后,他先后担任四川省通江县区少先队长、青年团区委书记,中共通江、仪陇、长池、江油等县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
1933年2月,17岁的傅崇碧任通江县委书记。通江县是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所在地,省委书记袁克服、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找到他谈话,要他动员3000青壮年参加红军。傅崇碧亲自带领县委干部到各区包干落实该工作,不到10天,各区动员的青壮年陆续到县集中,共有3200多人,超额完成了任务。据统计,30万人口的通江县,他至少动员了三万人参加了红军,大部分成为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傅崇碧因内疚感从未回过老家。1966年,他本有机会回通江,但得知家乡父老翘首盼望儿孙归来,他深感无法面对。2001年“七一”前夕,他把自己一生工资积蓄20万元,委托儿子傅欣捐献给通江县建希望小学。在通江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傅崇碧将军希望小学”终于在风景秀丽的广纳镇高塬河畔诞生了,并有学生1200余名,其中300余名贫困学生由学校支付学费。此外,他还为故乡迪坪村刘家祠堂前的新建地坪村小学教学楼捐资4万元。
傅崇碧的一生,是为国奉献、英勇无畏的写照。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对家乡的深情与内疚,更展现了革命年代普通人的伟大情怀和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