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从年终祭祀到团圆盛宴
年夜饭:从年终祭祀到团圆盛宴
“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道出了中国人对年夜饭的期待与重视。作为农历除夕之夜的家庭聚餐,年夜饭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的孝道文化。从古代的年终祭祀到现代的团圆盛宴,年夜饭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断演变,却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的孝道文化。
年夜饭的前世今生
年夜饭,又被称为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团年饭等,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老的年终祭祀仪式。上古时期,人们将“年”视为谷物成熟、丰收的标志,认为是自然的赐予,因此要举办各种祭祀以示感谢。先秦时期的年终大祭“蜡祭”,就是人们“合聚万物而索飨”,搜罗各种食物作为贡品以敬神祈福的体现。随着家族社会的发展,这类多神祭祀逐渐演变为以祭祀祖先为主的腊日祭。《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的“跻佊公堂,称佊兕觥,万寿无疆”,描述的正是人们在供奉先祖牌位的祖屋中杀猪宰羊、饮宴团聚的场景。
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了除夕之夜的丰富习俗:“馈岁”、“别岁”、“分岁”和“守岁”。全家人围坐畅饮,终夜不眠,期待春天的到来。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则描述了两湖地区家家户户准备美味佳肴、畅饮守岁的景象。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了开封百姓吃年夜饭的热闹场景:“居室华灯皆燃,举家围坐,长者上首,男女分左右,频举杯觞。”明代北京人在腊月廿四祭灶后,会储存过年用的肉和点心。到了除夕夜,人们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共同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传统经典菜品与文化内涵
各地年夜饭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都力求丰盛,并于一饭一菜、一汤一羹中寄予各种吉祥寓意。例如,民国时期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十种食材,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十景”。温州人的年夜饭被称为“分岁酒”,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十样冷菜,取意“十全大福”。第一道菜通常是年糕,寓意“年年糕”。饭桌中央必有一盘芋头,“芋”音近“余”,又近“裕”,意为新年家中收支有余,生活富裕。
江浙一带人家年夜饭最后一道菜必留八宝饭。八宝饭主料为糯米,拌上糖和猪油倒扣在盘中,加上莲子、红枣、金橘脯、桂圆肉、蜜樱桃、蜜冬瓜、瓜子仁等果料,再撒上红、绿梅丝,颇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热乎劲儿。每一样食物都带着个好彩头,比如莲子寓意婚姻美好,桂圆是团圆,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枣祝福早生贵子,蜜樱桃、蜜冬瓜就是甜甜蜜蜜,瓜子仁祝福平安无灾祸,红梅丝寓意热情进取,绿梅丝则代表添福长寿。若要再添一把桂花,则必是金桂,配上玉脂白色的糯米,好一盘“金玉满堂”。
老北京的年夜饭则十分讲究菜式,称为“四四见底”,即四凉菜、四热炒、四肉菜、四汤菜,共十六道菜。除汤外,菜品要“四凉八热”,取意四平八稳。“十六”即幺六,“六”是“顺”,“幺六”谐音“要顺”,希望来年一切顺利。“四四见底”的年夜饭如何搭配,各家丰简随意,不过“四凉”的第一道通常是芥末墩儿。这是一道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年菜,用白菜帮子加黄芥末、白醋和白糖腌制而成,味道颇是刺激爽口,用以佐酒、开胃十分合适。热菜中还得有丸子,寓意团团圆圆,若是“四喜丸子”则更加喜庆。炒菜里也少不了带百合的菜,诸如清炒百合、芦笋百合、虾仁儿百合、腰果百合等,意在和和美美。一条整鱼自然是少不了的,因“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老北京人一般用鲤鱼,暗合“鲤鱼跳龙门”的好兆头,若是家中有临考的学子,更是应景。
广东客家人除夕夜的“九大簋”也颇具特色。“簋”原是古代祭祀时盛载黍稷的器皿,或圆或方,按照质地有木、竹、陶、铜之分。它本是古代贵族阶层使用的食器或祭器,后来流传于民间,因此“九大簋”便成了极言饭菜之丰盛、筵席规格之高的代名词。九道菜一般以“双鱼、双肉、双头牲”为荤,佐以时蔬,另外还会煲一道好意头的汤。摆盘时蔬菜垫底,荤菜铺面,暗喻“盆满钵满”。出菜时要按照“横三竖三”的形式摆放在八仙桌的中间。八仙桌的座位有大小之分,长者坐于内侧左边,称为“席长”,开席时席长领头用汤匙盛酒,敬天地先人。吃菜时,得先夹中间那碗(簋)菜。待到吃得差不多了,席长便起身主持将中间的菜与下一道菜换位,各种规矩颇是讲究。
一顿团圆饭自然少不了饮酒,“相聚酣饮”是人们过年的场景。古代人的年酒必在冬季酿好,称为“腊酒”。此外还会加入中草药,制成保健辟邪的药酒,汉代称为“椒柏酒”,唐人称为“屠苏酒”。饮酒先敬长者是基本礼数,不过古代春节喝饮“屠苏酒”时,却要从少年开始。苏辙在《除日》中有过这样的感慨:“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因为年长,每年饮屠苏酒时,他总是排在最后。对此他的哥哥苏轼则要释然得多。苏轼有一首《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之句。苏轼晚年穷困潦倒,却仍不失乐观心境,认为只要身强体健,年老亦不必在意,那么“最后饮屠苏”又何必推辞呢。至于其中缘由,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引用西晋议郎董勋的话说:“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过了春节,小孩又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失岁,所以不贺。这当中亦充满了对生命茁壮成长的爱护之心。
现代创新与地域特色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年夜饭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导年夜饭的准备,他们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烹饪技术,为传统年夜饭注入新的活力。例如,95后陈建国在准备年夜饭时,会提前一周规划,将茄子改刀成扇状,塞入肉馅后炸至定型,这样在除夕当天只需简单复炸和浇汁即可。在广东,图姐则借助预制菜的帮助,仅花费31元就准备了三道硬菜。这种创新不仅节省了时间,也让年夜饭的准备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不同地区的年夜饭也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在江苏苏州,连锁老字号饭店的包厢和大厅圆桌在大小年夜当天已经全部订满。浙江长兴的农家乐则采用分时段预订的方式,以满足市民的用餐需求。山东淄博的一些饭店推出了多款蕴含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菜品,让年夜饭增添了不少文化味。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唐宴餐厅则主打唐代餐饮文化特色,在还原唐代宴席的同时不断创新菜式,深受消费者欢迎。
年夜饭的文化传承
尽管年夜饭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但其所蕴含的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和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的孝道文化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中,还是在现代的团圆盛宴上,年夜饭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的孝道文化。它不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情感的交融和文化的传承。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年夜饭不仅仅是吃一顿饭,更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的那份亲情和温暖。”这种文化内涵,使得年夜饭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具仪式感和文化价值的节日传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