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利簋与史墙盘:西周历史的青铜见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24: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利簋与史墙盘:西周历史的青铜见证

01

利簋:武王伐纣的历史见证

1976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的一次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出土的这件青铜簋,因其主人名为“利”而得名“利簋”,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作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令人赞叹,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重7.95千克。其造型独特,侈口,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连铸方座。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以饕餮纹为主题,两侧加饰倒夔龙纹,圈足部位装饰夔龙纹带,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均以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

然而,利簋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是其内底所铸的4行32字铭文。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即著名的“牧野大战”。铭文内容如下:

“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段铭文不仅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的记载,还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通过碳14测年和天文学计算,专家们确定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一发现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关键的参考。

02

史墙盘:青铜器上的“史书”

如果说利簋是武王伐纣的见证,那么史墙盘则是一部浓缩的西周史书。1976年,与利簋同年出土的史墙盘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被发现,这一巧合似乎暗示着两件文物之间某种神秘的联系。

史墙盘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重约12.5公斤。其造型宏大,腹部饰有华丽的凤鸟纹,圈足饰有变形凤鸟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真正让史墙盘名垂青史的是其内底铸有的284字铭文。

铭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颂扬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位周王的功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的记载相吻合;后半部分记述了作器者史墙及其家族的历史,填补了西周历史的一些空白。这些铭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展示了散氏家族在周朝的兴衰历程。

03

青铜器与周礼文化

利簋和史墙盘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周礼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周代,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礼制的象征。《礼记·曲礼》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成为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志,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准则。

在周礼中,青铜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规格的青铜器,体现了礼分权责、权责对等的规则。例如,簋作为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祭祀祖先上帝。簋的使用数量与鼎相配合,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04

两件国宝的异同

利簋和史墙盘虽然都是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但它们在功能和意义上有所不同。利簋作为武王伐纣的见证,其历史价值在于提供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记录;而史墙盘则更像是一部“青铜史书”,通过长篇铭文展现了西周七代周王的功绩和家族历史。

从工艺上看,两件文物都体现了西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利簋的饕餮纹和夔龙纹展现了西周早期的装饰风格,而史墙盘的凤鸟纹则体现了西周中期的艺术特色。两件文物的铭文都是研究西周金文书法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5

结语

利簋和史墙盘作为西周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示了当时精湛的青铜工艺,还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不仅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两件文物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西周历史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古老王朝的辉煌与荣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