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高血脂不分胖瘦,七成与遗传有关
专家提醒:高血脂不分胖瘦,七成与遗传有关
据统计,每5个人中就有1人潜藏着高血脂这个“隐形杀手”,如果引发中风、心肌梗塞等,可能危及生命。高血脂与胆固醇之间有何关联?如何通过饮食控制胆固醇?何时需要药物治疗?心脏内科医师陈冠任在健康节目中分享了高血脂的成因、风险以及降胆固醇的饮食控制方法。
不只有胖才会有高血脂!不分胖瘦年龄都要小心
一般人可能有迷思,认为只有胖子才会得高血脂,但临床上许多高血脂患者并非肥胖体型,因为血脂有七至八成是遗传性的,与外在体型胖瘦不完全相关。即便是年轻瘦弱的人,若基因中带有高血脂的特质,仍需提高警觉。
高血脂等年纪大再处理就好?看对血脂数值是重点
谈到何时需要治疗高血脂,陈冠任首先解释高血脂的由来。血脂其实包含很多范围,有高密度胆固醇(好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这3个统称为血脂肪。高密度胆固醇越高越好,低密度胆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则是要越低越好,后两者越高就会变高血脂,尤其要注意低密度胆固醇。
低密度胆固醇对心脏影响最直接,研究认为低密度胆固醇越高,越容易引发心肌梗塞、脑中风等心血管事件。一般标准值为130mg/dL,但会因个人风险程度而有所不同。对于一般健康的民众,可以容忍比标准高30~40 mg/dL,这种情况下也许还不需要立刻吃药,可能先通过饮食控制来降低;但对于放过心脏支架、脑中风过、三高患者,需要将低密度胆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下,甚至有美国研究指出,在多次心肌梗塞的患者身上,需要降至55mg/dL才安全。因此,即便是年轻人,但如果有风险因子,指数也非常高,还是需要控制。
胆固醇数字高就糟了?好坏胆固醇代表意义不同
陈冠任将好坏胆固醇的作用分别形容成是“垃圾车”与“丢垃圾的人”。好胆固醇如同垃圾车,会把各地的垃圾收走,负责将血管中的垃圾运送至肝脏(如同垃圾场),再从肝脏代谢排出;而坏胆固醇则像是到处丢垃圾的人,如果体内的垃圾车少,但丢垃圾的人特别多,就会使血管逐渐被堵塞。不过,若好的高密度胆固醇偏高,反而是好的,代表身体有更多垃圾车,有助于维持血管畅通。
高血脂一定要吃药?不吃药能降胆固醇吗?
对于是否能通过饮食、运动来控制高血脂,陈冠任指出,因为目前统计显示有七至八成的高血脂是遗传性的,即使再怎么调整饮食、努力运动,也难以有效降低血脂。不过,也就是说,仍有两至三成的人可以通过饮食运动来改善。建议初期可先调整饮食生活型态三个月,再观察血脂指数变化,若有明显改善,则有机会靠不吃药来降胆固醇;若无明显改善,则可能属于体质造成的胆固醇高,需要借助药物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靠饮食控制降胆固醇怎么吃?
陈冠任提供了3个饮食调控的原则,帮助控制胆固醇:
1. 吃白肉
选择蛋白质较优的白肉,如鸡肉、鱼肉,减少红肉摄入,如猪肉、牛肉。
2. 多吃蔬菜
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莴苣、高丽菜、花椰菜、白萝卜、羽衣甘蓝等。其他像是番茄、木耳,有很多研究证实可以帮助降低血管栓塞硬化。
3. 少吃动物油
减少动物性油脂(如猪油、牛油等)的摄入,改以植物性油为主,如橄榄油、芥花油、芥菜油等。不过,在植物油中要特别注意“椰子油”,它虽是植物油,但饱和脂肪酸较多,是少数植物油中类似动物性油脂在常温时会凝固,对血管伤害较大,建议避免食用。
至于被认为健康型食物的酪梨,属于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好的油脂),不过由于油脂含量较多,吃太多仍可能增加不好的油脂及热量,建议每人每天摄取半颗至一颗即可,两颗以上就算太多了,切勿过量。
吃药还是吃保健食品好?疗效、价格差很大
除了饮食控制外,许多民众也会选择吃保健食品来控制高血脂。美国曾做过一个研究,找将近200位能生活自如的人,分成8组,分别服用不同的保健食品(如鱼油、红麴、大蒜精),其中一组则是给他们吃低剂量的降血脂药。追踪数月后,只有吃降血脂药的那组,胆固醇下降40%,而其他7组降幅仅有5%至10%,等于没什么效果。
对于没有健康风险,如没有三高、或是胆固醇微高的民众,可以尝试吃保健食品几个月,吃完请医师协助抽血检验成效,如果有改善,代表你的体质可以接受,这样暂时用保健食品而不吃药相对比较可以接受。
反之,若是没有成效,或是本身已有严重疾病、需大幅降低血脂的高危险群而言,吃保健食品绝对没办法达到标准血脂,靠药物才能比较实质控制降低的指数,同时也能降低未来的健康风险。
而保健食品与药物除了药效的差别外,价钱也差很多。以目前健保药价估算,降血脂药物每月仅需几百元,但保健食品动辄就要上千、数千元,两者价码可能差到十倍,但效果却是反差十倍,药物在疗效与经济效益上更具优势。
陈冠任强调,保健食品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但就算有效,疗效也不可能像药物一样好。
不吃药不一定就代表健康
陈冠任强调,许多台湾人会误以为不吃药就是健康,但事实上,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却不接受药物治疗的人,生活可能反而不健康。比如有的人没吃药,但血压高、还中风、心脏放支架,而有的人虽然需要吃药,但能正常生活,白天去打球、晚上还能带孙子。
呼吁民众留意家族病史、自身的高血脂风险,即便是外表瘦弱的人也不可轻忽。若经医师评估需服药,务必要固定吃,才能真正避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