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上的历史回响:黄佐家族墓群与刘氏家庙
白云山上的历史回响:黄佐家族墓群与刘氏家庙
白云山,这座被誉为“羊城第一秀”的名山,不仅以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让我们一同探寻白云山上的两处重要历史遗迹——黄佐家族墓群和刘氏家庙,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佐家族墓群:明代大儒的长眠之地
今年10月底,广州市白云区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传来重大发现:在白云山栖霞岭上,找到了明朝著名学者黄佐的家族墓群。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遗迹的空白,更为研究明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黄佐,字才伯、号泰泉,是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市),明朝正德五年(1510)考取解元,正德十五年(1520)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提学佥事、南京国子监祭酒等职。他为广东乃至岭南留下不少文化遗产,撰有《广州人物传》《广东通志》《罗浮山志》《香山县志》等,其诗歌雄直恣肆,倜傥不群,后人尊之为“粤之昌黎”。白云山上的广州碑林入口处,矗立了一块碑刻,上书黄佐所撰的《白云山赋》。
黄佐家族墓群由三座规模宏大的交椅墓组成,建于明朝正德、嘉靖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这些墓葬呈现明显的明代墓葬特色,尤其是压顶石、瓦当及滴水图案,构筑风格独特,堪称珍贵的历史遗存。然而,调查也揭示了这些古墓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的破坏,令人感到遗憾。
刘氏家庙:民族英雄的居所
在白云山南麓沙河边,矗立着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刘氏家庙。这座始建于1898年的家庙,由民族英雄刘永福主持修建,1900年落成。建筑三路两进,头门石门额上刻阳文“刘氏家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平方米。
刘永福,广东钦州人(今广西钦州),曾在中法战争中配合清军共同阻击法军,多次取得胜利。中日甲午战争时,为帮办台湾防务。在反割台斗争中,率部与台湾人民共同抗击日军。孙中山先生曾表示:“余少小即钦慕我国民族英雄黑旗刘永福。”
刘氏家庙是广州晚清广府祠堂建筑的重要代表。其平面形制采用广府祠庙建筑的典型布局,中轴对称,格局规整。硬山顶、博古脊、碌筒瓦、蓝色琉璃瓦当和滴水,在建筑的“雕”“塑”“构”等装饰工艺上充分体现了顺应广府物候和世俗文化的特征。
家庙后堂四根金柱,分别刻有两副楹联,由整根坤甸木雕刻而成。后金柱上篆刻着刘永福所撰对联,上联:“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下联:“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前金柱木联为顺德举人苏若瑚所撰:“尚书恩泽,学士词章,奕世犹留佳话在;星岫云环,沙河水绕,此间宜有夏声来。”
秋日白云山: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秋季的白云山,红枫黄叶与常绿松树交织出斑斓秋景,美不胜收。漫步于山间小径,呼吸着清新空气,感受着历史与自然的完美交融,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除了欣赏自然美景,秋季的白云山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郑仙诞”是广州独有的民俗节诞,源于“郑安期驾鹤飞升”的民间传说,已流传1600多年。今年的郑仙诞文化旅游周从8月24日至8月31日,连续八天,邀您共赴一场融合古今、融汇传统与现代的云端盛会。
游览建议
交通:白云山交通便利,可选择地铁、公交等多种方式到达。建议提前查询最新交通信息,合理规划出行路线。
住宿:白云山周边有多家酒店和民宿可供选择,建议提前预订,以确保有舒适的休息环境。
游览路线:可以先参观黄佐家族墓群,感受明代墓葬的庄严肃穆;随后前往刘氏家庙,领略广府祠堂建筑的精美;最后漫步于白云山的秋日美景中,感受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在这个秋日,不妨来白云山,探寻这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遗迹,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相信这趟旅程,定会让你收获满满,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