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被贬黄州,苏轼用《寒食雨二首》诉说内心煎熬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1: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被贬黄州,苏轼用《寒食雨二首》诉说内心煎熬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寒食雨二首》,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名篇。





诗歌原文

苏轼《寒食雨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及注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
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
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
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

赏析

第一首诗通过描写寒食节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芳春易逝、年华易老的感慨。苏轼对海棠花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如在《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中所说:“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诗人感叹自己与海棠花一样,都处于“天涯流落”的境遇,命运令人唏嘘。诗中“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一句,以海棠花被雨水打落、沾染泥土的景象,暗喻诗人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他用“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形象地展现了自己在政治斗争和牢狱折磨后身心俱疲、未老先衰的状态。

第二首诗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贬谪期间的痛苦、压抑和绝望。通过描写雨势凶猛、春江暴涨的景象,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整组诗反映了苏轼在黄州时期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寒食节。当时苏轼被贬黄州,生活条件艰苦,心情孤郁。经过险恶的政治斗争和牢狱的折磨,苏轼的个性变得更为内敛。这两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在心境平和之后的无奈和绝望。

简析

《寒食雨二首》是一组五言古诗。第一首诗描写淫雨、海棠之景,把思想情感形象化,以抒发贬徒身世之情。第二首诗除展现宋代寒食的节令风俗外,更将寒食节雨、寒食节独特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与诗人的身世遭遇紧密结合。全诗反映了诗人谪居黄州时痛苦、压抑甚至是绝望的心理状态,表达了他人生中现实与理想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原文来自古诗文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