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团队提供全面照护,纾缓治疗助力患者有尊严离世
跨专业团队提供全面照护,纾缓治疗助力患者有尊严离世
纾缓治疗,亦称作安宁治疗,旨在为患有危疾重症的病人和家屬提供身体、心理、社交等治疗。整合跨专业服务协调,透过跨专业的纾缓治疗团队,包括:中西医、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学家、社工等。以综合服务模式为病人及家屬提供适切的纾缓治疗服务,目的是改善其生活质素和协助病人更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什么是纾缓治疗?
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纾缓治疗。纾缓治疗是用以协助患有持续恶化及不可逆转疾病(患者必须已被医生确认为末期患者,病情已经不可逆转。例如晚期癌症、心臟衰竭、肾衰竭、肺阻病等)的病人和其家人或照顾者的方法,以改善其生活质素。世界卫生组织将纾缓治疗定义为「帮助病者和他们的家人面对威胁生命的疾病所带来的问题,并及早发现作仔细评估痛楚及其他问题,包括心理,社交及灵性上的问题,从以改善生活质素。」
纾缓治疗及一般治疗应在患者病情恶化至晚期不可逆转前同时进行,着重改善病人生活素质。近年纾缓治疗的对象已扩展到其他慢性病患者,亦带动社会对晚期照顾的关注。晚期照顾则指病人的疾病进入较晚期、将近离逝时,为病人提供纾缓性的治疗及照顾。
资料来源:团结香港基金《医社携手 老有所终》晚期照顾服务的民意调查报告(2019年) 、世界卫生组织、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安宁服务培训及教育计划:医护人员培训手册》(2020年)
纾缓治疗的迷思:纾缓治疗=放弃治疗?
纾缓治疗早在七十年代就被引进香港,至今已有16间医院提供多元化服务,例如住院、门诊、日间中心和外展家居护理等。研究中,多位患者和家属起初都误以为等同放弃治疗或安乐死,所以当医护人员作出转介时,都质疑是否医护人员未有尽全力。因为香港缺乏生死教育,对病人权益没有太深认知。而且死亡过程被医疗化,所以很多时候公众会对治疗有过高期望,阻碍医护人员与病患或家属解释各类治疗方案。
其实有些患者或家人其实早已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每况愈下,期待有医护人员可与自己讨论晚期照顾,以释疑虑,需要与医护人员交流进一步治疗方式,纾缓治疗是否可行。死亡并非维生仪器上的一条横线,而是为生命画上一个完整的句点。我们未必能够预视一生的终结,然而可以选择舒适并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掌握自己的生命权。
纾缓治疗的好处适合?
- 病人可在临终前六至十二个月,将护理计划转到集中于包括纾缓治疗,进入晚期照顾阶段可减轻病痛带来的痛苦。
- 病人情况恶化至三大特定情况 (病情到了末期;持续植物人状况或不可逆转的昏迷;其他晚期不可逆转的生存受限疾病),可根据病人事前设定的预设医疗指示*,停止进行纯粹为维持生命的治疗,减少进行不必要的入侵性治疗所带来的痛苦。
- 病人可选择在家、安老院或护养院等熟悉的环境终老,减少不安折腾;同时方便亲友陪伴,达到老有所终。
*预设医疗指示:是指「一项陈述,通常以书面作出。在陈述中,作出指示的人在自己精神上有能力作出决定时,指明自己一旦无能力作决定时所拒绝的治疗」。现时在医管局方面,预设医疗指示通常由患有严重、不可逆转的疾病的病人透过预设照顾计划订立。
认识「预设照顾计划」及「预设医疗指示」
本港纾缓治疗服务申请
有意寻求纾缓治疗服务的人士,须经以下程序申请/转介服务:
- 经医生诊断患者的疾病正步入晚期阶段
- 由患者主动提出或主诊医生建议接受纾缓治疗
- 作出转介的医生填写纾缓治疗转介表
- 递交各医院宁养纾缓服务中心
- 安排专业宁养纾缓科医生及护士会诊评估
- 视乎病人状况和需要提供适合的服务 (包括:日间纾缓治疗服务、住院纾缓治疗服务、家居纾缓治疗服务、门诊纾缓治疗服务和纾缓医学诊症服务)
香港纾缓治疗的发展及无奈
现时香港的纾缓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管理局(下稱医管局)提供,医管局辖下有16间医院提供纾缓治疗服务,旨在为末期病人提供全面的综合专科治疗护理。医管局透过跨专业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医务社工、临床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采用综合服务模式,为末期病人及其家人提供纾缓治疗服务。
近年医管局及一些志愿机构都推出相应的培训课程,但是除了名额有限,亦只有部分对相关方面有兴趣的同事才会参与,所以每每在临床照顾时,会有医疗人员对治疗方向有不一致的看法,令患者及家属无所适从,或对医疗团队的信任度降低。而且,临终晚期照顾很多时候不单涉及医院层面,研究中亦揭示各部门之间欠缺沟通。最常提及的例子就是救护员未能尊重患者临终意愿,因为即使末期病患者已签署「预设医疗指示」,拒绝在弥留过程接受任何抢救程序,但碍于救护员隶属消防处,有其专属指引,仍会机械式地为当事人进行抢救,让身边人或医护人员觉得之前所做的都是徒劳,而前线的救护员夹在这一困局亦感无奈。
医院宁养部员工只有十多名员工,却要照顾百多名病人,病人接受安宁治疗时难免出现照顾不周,但有些日间护理中心或门诊服务对患者或家属亦可算折腾,很多参加者都曾经有被的士拒载或白眼的经验。入住特殊老人院同样因人手不够,清洁不全而传出「异味」或出现肉瘡腐烂等问题。
纾缓治疗服务
透过跨专业的纾缓治疗团队包括:中西医、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学家、社工等。
- 西医:根据病历,医生帮助患者风险把控,提供覆诊及药物,及医院对接。
- 痛症医生:使用药物为病人减轻痛楚疼痛。
- 护士:设置吊盐水、药物注射、伤口及压瘡处理,胃喉尿喉、提升家屬或护工照顾
- 中医:针灸 调理身体 舒缓治疗所引起的不适
- 物理治疗师:为患者按摩纾缓止痛、减少肌肉痉挛、调匀呼吸,拍痰吸痰、帮助患者使用拐杖或辅具。
- 护理员:协助照顾病者起居生活
- 职业治疗师:专长是评估家居配套设计,是否有需要做必要的改动或添置设备,使不便者应付生活所需。
- 心理学家:为调解患者及家屬面对的漫长而辛苦的治疗历程的心理问题,亦会教授促进沟通效能的技巧。
- 营养师:末期病人通常没有胃口进食,故不宜催促或强迫病人进食。营养师设计合适患者餐单及补充营养。
- 社工:可以评估生活需要,代为安排个人照顾、护送服务及家居清洁,与医院、政府、志愿机构等联络。
照护者在晚期照顾的注意事项,如何配合纾缓治疗
资料来源:医院管理局
家属与病人沟通
在患者出院回家由家属负责照顾以前,双方最好能够详谈一次,以了解患者的要求,讲得愈详尽愈好,使得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顾。不重视患者的感受只会令其觉得孤立或增加对照顾者的依赖。假若家人因忙碌而未能照顾,则可考虑寻找专业的家居照顾服务团队帮助。
如果准备的工作繁重,需要作周详的考虑,事前家属与患者、医生、护士、社工要有良好的沟通。让患者说出要求,让他知道自己会接受怎样的照顾。
订立「预设医疗指示」
晚期患者在纾缓治疗服务期间,倘若精神上能够自决的情况下可订立「预设医疗指示」,指明当自己到了病情末期、长期昏迷或植物人状态等情况而不能自决时,在特定情况下拒绝那些维持生命的治疗,包括:不施行心肺复甦法DNR ( Do not resuscitate) 和不施行静脉点滴或插喉餵食。
总括而言,死亡并非维生仪器上的一条横线,而是为生命画上一个完整的句点。我们未必能够预视一生的终结,然而可以选择舒适并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家属作好心理及分工准备
接患者回家要考虑责任分工,当照顾患者多于一个人,最好所有人都参加与患者商量,确定愿意照顾家属及护工足够技巧及照顾范围。尽量未雨绸缪,设想照顾患者时,在哪些方面可能需要家人和亲友协助,预先做好联络工作。现在不需要帮忙不等于今后不需要,有备总是无患。在必要的支援(如家居照顾服务)及心理尚未作好准备之前,勿让患者出院。
如果准备的工作繁重,需要作周详的考虑,事前家属与患者、医生、护士、社工要有良好的沟通。让患者说出要求,让他知道自己会接受怎样的照顾。
居住环境与医疗辅助设备及医疗支持
首要的准备是患者好好休息的房间,这是患者主要活动的地方,合适的居住安全环境及配套,最佳须邻近洗手间,看得见阳光更好,必须让患者觉得舒服自在。视乎癌病种类或未前期疫病病情,有时候需要添加一些医疗辅助设备。患者出院前,必须确保患者的住处准备好必需的设施,最好安排治疗师上门做评估,居所也可能需要的改装。联络好医疗团队进行纾缓治疗。
如果准备的工作繁重,需要作周详的考虑,事前家属与患者、医生、护士、社工要有良好的沟通。让患者说出要求,让他知道自己会接受怎样的照顾。
总 结
多项研究都指出及早引入纾缓治疗与根治性治疗并行,可缓解疾病所带来的痛楚不适,及对心理社交灵性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提升患者及照顾者的生活质量。癌症/晚期疾病患者的漫长而辛苦的治疗历程,面对很多问题,包括病引起症状、治疗时副作用或心理问题。 患者及家属面对巨大的身心挑战,如找到医疗团队可根据患者情况提供最合适的服,包括全面纾缓治疗、居住环境与医疗辅助设备建议、约见社工及或善终安排。老友宅医整合跨专业服务协调,令患者及家属可较轻松面对困难。如需协助或徵询专业意见,可联络老友宅医团队。
本文原文来自DoctorNow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