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2200年的生态保护传奇
都江堰:2200年的生态保护传奇
都江堰,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历经2200多年沧桑,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作为世界上唯一留存并仍在使用的无坝引水工程,它不仅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更因其独特的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有生态系统,成为古代生态智慧的典范。
生态保护的奇迹
都江堰市因堰而起、因水而兴,是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0.34%,是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和珙桐、连香等野生植物的栖息地。近年来,都江堰市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源涵养总量稳定在1.73亿立方米左右,土壤保持量稳定在8.86亿立方米左右。
无坝引水的生态智慧
都江堰最独特之处在于其无坝引水设计。与现代水利工程普遍采用的大坝截流不同,都江堰通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实现自动分流、排沙和控制进水流量。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教授评价道:“都江堰是‘天府之国’的水源工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无坝引水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瑰宝。”
文化传承与现代意义
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都会举行盛大的放水节,重现古法放水仪式,传承2000多年的治水文化。放水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都江堰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崇自然、保护生态的智慧。
如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已发展成为横跨岷江、沱江、涪江三大流域,灌溉面积达1154.8万亩,滋养人口2800万的特大型灌区。它不仅是川渝地区的重要水源,也是推动成渝经济圈建设和打造“天府粮仓”的关键工程。
都江堰,这座“活着的水利工程”,以其独特的设计、卓越的功能和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成都乃至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站在鱼嘴旁,望着滔滔江水,不禁让人感叹:这是一项真正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