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敏感性:为何我们如此惧怕被拒?
拒绝敏感性:为何我们如此惧怕被拒?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极度害怕被拒绝、被抛弃,倘若‘拒绝’真的发生了,往往会引起过度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作‘拒绝敏感性’。”
拒绝敏感性是一种常见的人格倾向,表现为对拒绝的过度恐惧和敏感。这种恐惧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会损害人际关系。让我们深入了解拒绝敏感性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克服这种心理状态。
拒绝敏感者的三种表现
拒绝敏感者往往经历过一定的创伤,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中的负面经历。这类人会很容易进入“战斗或逃跑反应”。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在创伤中失调,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唤起,并且难以调节这种痛苦的感受。还有一些因素会加剧这种“拒绝敏感性”。比如,对自己和他人的负面看法,不安全的依恋方式类型,以及有限的社会支持。
拒绝敏感性会有三种表现方式:
- 害怕失败
拒绝敏感者很害怕失败,这往往与低自我价值感有关。那些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苦苦挣扎的人,总是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在职场、学业和人际关系上会遭遇拒绝和抛弃。他们不知道成功需要自己抓住机会,主动前行。正是出于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很多人会被贴上错误的标签,被认定为是“失败的人”,这就导致他们接收到更多“拒绝”的信号。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那么糟糕。他们之所以会有时遭遇“失败”,恰恰是因为太害怕被否定、被抛弃,这种深深的恐惧感反而影响了他们的稳定发挥,造成了不够好的表现。还有一些人,在面对一些职业机会时倾向于逃避,仅仅是因为不敢面临被拒绝的风险。他们还会习惯性地逃避人际关系,因为害怕在关系中被抛弃,害怕自己“所剩无几”的自我价值再次受到创伤。
- 害怕亲密关系
如果一个人存在不安全的依恋方式,他会十分害怕亲密关系。这样的人在关系中要么特别“粘人”,要么特别冷漠,又或者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停切换。许多拒绝敏感者会亲手把他们的伴侣推开,这会进而加重ta们的低价值感,对亲密关系愈发恐惧。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本质上是对“被抛弃”的恐惧,它让人无法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因为害怕在关系中感受脆弱,他们就一直逃避亲密关系。
- 过度分享自己
有些人会在一段关系中过早地吐露自己的私人细节,或者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对象(比如和老板或潜在的对象)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听起来并不像是一个拒绝敏感者会做出来的事哈?然而,拒绝敏感者的人恰恰会这样做,他们以这种方式创造出了一个自证预言,“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拒绝。例如,有些人会在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就分享ta们在关系中的亲密细节,别人可能会拒绝倾听,或因此远离他们,这样就创造了一种“被拒绝”的理想途径,拒绝敏感者就不会在未来的其它情况遭受拒绝。
拒绝敏感性的成因
拒绝敏感性往往与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个体经常遭受拒绝、忽视或情感上的伤害,就可能形成拒绝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会让他们在成年后对拒绝产生过度的反应,甚至在没有明显拒绝信号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被拒绝的感觉。
德国哲学家斯文娅·弗拉斯珀勒在《敏感与自我》一书中,将每个生命体比作一个“小囊泡”:为了能够对外界有所感知,生命必须向外界敞开;然而,如果这种敞开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如果生命在敞开中变得过分敏感,它就会在遭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时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生命体必须形成一层负责抑制和过滤外界刺激的“外皮”。但如果外皮过度硬化,生命体又会因此失去对周遭的感受力,变得自我封闭,乃至窒息。如何在开放却带来脆弱性的“敏感”与内收却导致封闭的“坚韧”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似乎成了每个生命体都要面对的难题。
拒绝敏感性的影响
拒绝敏感性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和焦虑症,还会影响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拒绝敏感者往往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和抛弃。在职场中,他们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错失机会,或者因为过度敏感而影响工作表现。
如何克服拒绝敏感性
与其它那些不良的行为模式一样,疗愈的关键在于识别出产生“拒绝敏感性”的内在驱动力与深层动机。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害怕被抛弃、被拒绝?为什么我们总会陷入一些不愉快的关系中,却还为此恋恋不舍、无法自拔?
有时“拒绝敏感性”就像是一个循环,人们出于对被拒绝或抛弃的恐惧,却反而也加深了这种恐惧。随着更深入的心理学研究,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一现象本身,还要关注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想摆脱这种不良的模式,最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恐惧,找出过去那些被拒绝的经历,识别创伤、接受事实,用更健康的视角和心态重新看待当前的自己。
在《敏感与自我》一书中,弗拉斯珀勒是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权运动、“政治正确”的争论、社会的日益极化等背景下提出了上述问题。一方面,上世纪60年代以来,此起彼伏的社会变革浪潮将女性、少数族裔、残障人士等遭受的不平等对待摆在了公众面前,呼吁全社会从对他们的感同身受出发,直面他们的苦难,捍卫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保守派谴责这种做法纵容了人性的软弱一面,让本可以蹈厉奋发、自我超越的人困在社会福利的陷阱里。在这两方的争执中,我们看到的正是敏感与坚韧这两种价值的对立:一方认为,要求人坚韧起来,就是试图掩盖人身上无可消除的敏感与脆弱,从而会阻绝人对更好的社会的想象,乃至泯灭人性;另一方则认为,要求人培育自己的敏感性,必将使人在真正的挑战来临之际不堪一击。
弗拉斯珀勒戏剧化地将这两方分别称作“列维纳斯派”和“尼采派”。有趣的是,在她所虚构的“辩论”中,双方达成了一条共识:“伤口是力量产生之处”(第49页)。伤口使生命体暴露于外界的威胁之下,使其变得脆弱;但同时,伤口也意味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无皮肤”的敏感性;生命在这种敏感性中,不一定会退缩、腐朽或者硬化,而是有可能奋力生长,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形态。
斯文娅·弗拉斯珀勒,德国《哲学杂志》主编,“科隆哲学节”发起人之一。著有《敏感与自我》等。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从伤口中产生力量,又如何突破敏感与坚韧的非此即彼?尽管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与西方不尽相同,我们仍可以透过《敏感与自我》中的讨论来思考这些更具普遍性的问题,从而在不可避免的敏感化进程中,不致陷入将敏感性绝对化的僵局,而是给整个社会的创造性的自我更新留出空间。
就此而言,弗拉斯珀勒引入的历史视角颇具启发性。她援引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有关“文明的进程”的论述,指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高度敏感的人(在乎清洁,遵守礼仪,避免在言语上冒犯他人等)实则是非常晚近才出现的。于是,在敏感性之历史的第一阶段,有的恰恰是不敏感的人。弗拉斯珀勒举了中世纪骑士“约翰”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约翰是一名骑士,他从童年就开始进行军事训练。暴力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只知道使用暴力。在他的世界里,体贴或关怀,以及当今常见的某些基本行为规范,是罕见的。在约翰看来,用手擤鼻涕是理所当然的。他还会用擤过鼻涕的那只手直接从桌子中间的盘子里拿肉吃。盘子上摆着刚刚被宰杀并被切开的动物。约翰不用叉子或勺子,也不用手帕,而是用自己的战刀把食物塞到嘴里。他总是带着这把刀,这有着充分的理由,因为他随时要御敌。每当约翰饿了,他就大口吃肉,贪婪地把他咬过的那块肉蘸到与他人共用的酱碗里。他吃饭时,一边吧唧嘴,一边发出鼻吸声,还时不时吐口水,和人交谈时也口无遮拦。如果饭菜不合胃口,他就直说。对于所有话题,无论是否会刺激他人,约翰总是话到嘴边就说出来。即使他人听后受到了伤害,这也在约翰的感知阈值之下。约翰与邻座共用杯子,常有面包屑和食物残渣漂浮在饮品中,但约翰对此并不在意。每当约翰想拉屎,他就往过道一蹲。晚上被尿憋醒,他就在卧室的角落里撒尿,至于是否会被人看到,他并不在乎。同样,即使别人看到他的裸体,他也不在乎。在那个年代,在社会地位低下的人面前展示裸体,是完全正常的。”(第23–24页)
这种令今天的人读来有些“生理不适”的事情,在几百年前是完全正常的。事实上,我们离它也没有特别遥远。在公共场所吸烟或随地吐痰的人,在火车上大声喧哗的人,直至今日还屡见不鲜。我们会说这样的做法“不文明”“不考虑他人感受”;而弗拉斯珀勒所要揭示的恰恰是,“文明”本身是一个历史进程,“考虑他人感受”的敏感性并非生来就有。
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作品《纽约电影》。这是一幅以电影院为背景的画作,整个空间被分割成多片,右侧是单手托腮的女子,左侧为空落的观众席。孤独感,跃然纸上。
这么说并不是要为不文明的做法开脱。尽管不文明(不敏感)从历史的角度看或许是人的“缺省状态”,我们却不应将人的起点、或者说人在起初为了确保生存而不得不处于的状态,等同于人最终能够实现乃至应当去实现的目标。对周遭事物、尤其是周遭的人的不敏感性,展现的是人身上怠惰的一面。在这种状态里的人,其生活方式近于非人的、乃至无生命的“自然物”。如果说不敏感的人也称得上坚韧,这和说石头坚韧是一样的意思,并不是把一个人当作人来赞美,而更像是一种无所褒贬的中性描述。因此,如果有保守主义者认为,对韧性的实现就在于消除人身上经过漫长的文明进程才发展起来的敏感性,这就等于是要让人退回惰性意义上的自然。如此实现的,并非真正属人的韧性,而只是一种什么也不顾的“死硬”,是《老子》所说的“死也坚强”,最终只能被更坚硬的东西碾碎。如果一种
面对拒绝敏感性,我们需要:
识别和接受过去的创伤:承认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自己有影响,不要逃避或否认。
培养自我价值感:通过积极的自我肯定和成功体验,逐步建立自信。
逐步暴露疗法: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渐面对可能被拒绝的情境,减少恐惧感。
学习情绪调节技巧: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学会控制过度的情绪反应。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寻找支持性的朋友和伴侣,避免孤立自己。
专业帮助:如果拒绝敏感性严重影响了生活,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拒绝敏感性是一种可以被理解和克服的心理状态。通过识别和接受过去的创伤,我们可以学会以更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记住,每个人都有被拒绝的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建立自信和健康的人际关系。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克服拒绝敏感性,过上更幸福、更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