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午时阳气最盛,科学养生正当时
端午午时阳气最盛,科学养生正当时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这一天,太阳重入中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时的开端,因此端午节在民间又被称为“端阳节”。在这一天的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阳气被认为是最为旺盛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利用这一时段的阳气来养生呢?
传统习俗中的午时阳气
在古代,人们认为端午节午时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阳气达到顶峰。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与午时阳气相关的习俗。例如,从井中或干净的河里打取的水在户外晒太阳后称为“极阳水”,古籍记载该水可以帮助体内阳气生发,具有增强体质、防治未病等功效。然而,这些习俗更多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和对健康的美好愿望。
科学视角下的午时养生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午时阳气旺盛的说法虽然带有玄学色彩,但其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值得借鉴。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关冰副主任医师建议,与其追求传统的“极阳水”,不如采取更科学、更实用的养生方法。
晒背:补充阳气的自然疗法
端午节期间阳气最盛,晒背可以补充阳气、增强免疫能力、驱散寒湿。背部有许多膀胱经上的腧穴,这些穴位是五脏六腑与体表之间的桥梁,晒背可以通过膀胱经向五脏六腑输入阳气,从而改善身体各项机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开中午阳光强烈的时间段,以免晒伤。建议上午9点至11点,下午1点至3点之间进行晒背,期间避免受风、脱水。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人、孕妇、气阴两虚或阳盛体质人群不太适合进行。
合理饮食:调理身体的内在平衡
从中医视角来看,端午不仅意味着阳气旺盛,更代表着湿气渐重。湿邪易侵犯人体,湿邪困脾,易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湿热之邪还易下注于皮肤,引发湿疹、皮炎等皮肤病。这些气候导致的不适,可能不是一杯“极阳水”就能解决的,关冰建议日常要在饮食上温和调理:
- 清淡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瓜果等。
- 健脾祛湿:适量食用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山药等。这些食物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 药食同源:利用药食同源的原理,如将绿豆、菊花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加入日常饮食,以辅助调节身体内环境。
“冬病夏治”:预防未病的智慧
端午用“极阳水”进行保健,其实也是“治未病”思想的一种体现,通过夏日旺盛的阳气来调理身体的隐疾,夏日也确实是一个调理慢性病的好时期。关冰认为用极阳水来治未病,不如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通过特定的中医治疗方法,增强患者的体质,预防和减轻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症状。比如通过中医辨证,应用自制中草药药丸贴敷于特定穴位上,起到疏通血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等疗效。以肾病科为例,利用夏天来调理肾阳虚,在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
现代生活中的午时养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将午时养生融入日常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午休:午时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适合小憩。研究表明,午休可以降低冠心病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但午休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5-50分钟为宜。
- 适度运动:午时可以进行一些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促进气血流通。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耗散阳气。
- 饮用午时茶:在南方地区,有饮用午时茶的习俗。午时茶由红茶同连翘、羌活、防风、藿香和紫苏多味中药配制而成,具有治疗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功效。在端午节这天,用午时水泡午时茶,这样的习俗至今还在南方民间流传。
结语
端午节午时阳气最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养生良机。与其迷信“极阳水”的玄学功效,不如采取科学、实用的养生方法。通过晒背、合理饮食和“冬病夏治”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养护身心健康。在这个端午节,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