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刚教授教你科学饮食控血糖
万晓刚教授教你科学饮食控血糖
万晓刚教授,广州公立三甲医院主任医师,从事糖尿病诊疗工作40余年,看好数万例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他总结出五大饮食调节方法,帮助糖友们科学控制餐后血糖。
主食多样化
万教授建议,主食应多样化,增加全谷物和杂粮的比例。《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出,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比如燕麦、糙米、藜麦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糖上升,增加饱腹感。
增加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是一种不易被消化的淀粉,能在肠道内缓慢释放能量,延长饱腹感,有助于控制血糖。万教授推荐食用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如绿豆、荞麦面等。研究显示,绿豆中的抗性淀粉含量较高,同时富含膳食纤维,能有效调节血糖。
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
万教授强调,选择低GI食物是控制血糖的关键。GI值越低,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越小。例如,红小豆的GI仅为23.4,绿豆的GI为27,而白米饭的GI高达82-90。因此,建议用杂豆类替代部分主食,如红豆、绿豆、芸豆等,它们的GI值普遍较低,是管理血糖的利器。
慢速进食
研究发现,进食速度与餐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万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放慢进食速度,延长用餐时间。一项研究显示,与快速进食相比,慢速进食可使餐后血糖水平降低36.7%。建议每餐用餐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细嚼慢咽,充分感受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调整用餐顺序
万教授推荐调整用餐顺序,先吃蔬菜和蛋白质,最后再吃碳水化合物。研究证实,这种用餐顺序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具体操作时,吃完蔬菜和肉后应间隔至少10分钟再吃碳水化合物。如果觉得直接调整用餐顺序不太方便,可以尝试在正餐前先吃一个鸡蛋,等待10-30分钟后开始用餐。
万晓刚教授的这五大饮食调节方法,不仅科学有效,而且易于实施。通过主食多样化、增加抗性淀粉、选择低GI食物、慢速进食和调整用餐顺序,糖友们可以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