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于成龙:康熙年间最牛清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1: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于成龙:康熙年间最牛清官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从45岁开始仕途,凭借卓越的行政才能和清廉的品质,从偏远地区的知县一路升至两江总督,成为一代名臣。

01

“于青菜”的清廉传奇

于成龙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他的为官之道上,更渗透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生活节俭,衣则求暖,食则求饱而已,对自己吝啬,但是对别人却慷慨大方。康熙八年(1699),于成龙升任黄州府同知,驻麻城歧亭。忽值饥荒,歧亭一周姓世家,八月未至而炊烟断灭,妻子儿女啼哭不已,于成龙便用自己的俸银买稻米两石送至其家。而此时于成龙所食不过糠粥而已。所谓糠粥,就是将糠皮炒干磨成粉,撒在稀饭中同食。古语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于成龙的“薄己厚人”让他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也是他成就事业的强大精神助力。

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藩臬按察使、布政使二司、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他不仅自己生活清苦,也要求家人和仆役尽量俭朴,不论在何处,从没有任何家眷随行,他的妻子阔别二十年以来只见面一次。

于成龙一生勤政廉洁,无论在穷乡僻壤的小城,还是在富庶繁华的江南,他始终不改节俭作风,“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音ㄧㄡˋ,陪伴尊长或宾客而食。在这有「以什么什么为配菜」的意思。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人称“于青菜”;深得百姓爱戴,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他不仅自己生活清苦,也要求家人和仆役尽量俭朴,不论在何处,从没有任何家眷随行,他的妻子阔别二十年以来只见面一次。

02

从基层到高位:卓越的治理才能

于成龙的仕途始于广西罗城县知县。罗城是“居万山中,盛瘴疠”的偏远之地,县城仅六户人家,环境极其恶劣。但他不畏艰难,带领仆人搭建茅草房作为办公场所,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妥善解决民族矛盾,鼓励百姓耕作,使罗城逐渐安定繁荣。

在黄州任同知时,面对猖獗的盗匪问题,于成龙采取了独特的治理方式。他乔装打扮,深入强盗巢穴,成功招安了彭百龄等土匪头目,同时捣毁了与官府勾结的盗匪窝点,有效维护了地方治安。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省巡抚。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亲自召见,赐予他白银千两、御马一匹,亲自赋诗一首表彰其廉能,并称赞他为“清官第一”。

升任两江总督后,于成龙的治理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他整顿吏治,惩治贪官,使江南地区政风大为改观。同时,他重视民生,减免赋税,发展教育,深得百姓爱戴。据记载,他上任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城内布价上涨,士大夫减少随从,奸猾胥吏纷纷逃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03

“天下廉吏第一”的历史影响

于成龙的清廉精神和卓越政绩,不仅赢得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誉,也深得百姓爱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南京当地百姓闻讯后,“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由时任吏部侍郎的陈廷敬书写碑文,作为对其廉洁一生的表彰,葬于家乡永宁。

于成龙的故事,不仅是清朝吏治的一段佳话,更是中华民族廉洁奉公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当今社会,物质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人们常常被各种欲望所困扰。但是,于成龙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不来自于外在的物质,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充实。

“少欲无为”,并不是让我们放弃所有的欲望,不再努力奋斗。而是告诉我们,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被无尽的物欲所控制。正如于成龙所展现的,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来自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