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内心阴暗”:从语言看穿三类危险人物
识破“内心阴暗”:从语言看穿三类危险人物
“你最近是不是又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小明怒气冲冲地质问小华。
“没有啊,我怎么可能说你坏话呢?我们可是好朋友啊!”小华一脸无辜地回答。
如果你经常遇到这样的对话,那么你可能已经遇到了一个“内心阴暗”的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识别这类人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的言行可能会对你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往往能反映其性格特征。最近,华为和香港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关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人格特征的综述论文。研究发现,LLMs在展现高度类人智能的同时,也可能具备类似人类的人格特质。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预测其行为模式,提高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吸引力,还对缓解模型偏见、提高公平性和伦理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通过语言表达识别那些“内心阴暗”的人呢?以下几种类型的人,可能需要保持距离。
表面和善背地阴险的人
这类人最值得注意,因为他们善于伪装,通常很难被识别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具有情绪表达和掩饰的能力。在正常的社交情境中,适度的掩饰是为了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然而,这类人却将这种能力发挥到了极致,用于欺骗他人。
在跟他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往往戴着精心打造的“社交面具”,将真实的情绪隐藏起来。从最开始就“装”了起来。这种行为与自我呈现理论相关,虽然人们在社交中都希望展现出自己理想的一面,但这类人的目的是为了操纵他人的看法。他们通过伪装积极的情感,如友善、关心等,来获取他人的信任,而内心可能正盘算着如何利用对方。
小茜之前在大学认识了一个社团的学姐,因为是新入社,有很多地方不懂,在社团迎新活动时非常的手足无措,而这个学姐这个时候主动找小茜聊天,带她熟悉社团的活动。小茜在这种环境下,也很快的开始依赖学姐,渐渐的把学姐当作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学姐的鼓励下还参加了由社团主办的创意设计大赛。但作品展出投票的当天,小茜才发现作品的名字变成了学姐,气愤的她直接找到学姐质问,学姐却说可能是登记的同学写错了,并且参赛的人员名单也已经报给学院教务处,没办法更改。学姐就劝小茜,“反正是个小比赛,也不用这么上纲上线,我之前对你这么好,怎么可能故意顶替呢?”。最后小茜的作品夺得了比赛的一等奖,学姐也收到了来自学院方的奖励,直到这时候,小茜才真正认清了学姐的本来面目,选择远离学姐。
喜欢在人际关系中制造矛盾的人
这类人喜欢通过搬弄是非来破坏他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这还涉及到嫉妒心理的因素,他们也可能因为嫉妒他人的成功、人际关系或其他优势,于是通过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来降低对方的声誉,试图在混乱中获得某种满足感或优势。这种通过造谣污蔑的方式来挑拨离间的手段也是他们最常用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茶言茶语”就是这种行为的变种,“茶言茶语”一般是当着主人公的面说,而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选择当事人不在的情况下,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当你突然觉得身边的人有意无意的在忽视你、阴阳怪气你,可能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有人背后说了你什么。尤其是本来跟你相处的非常好的人,突然远离你,也可能是因为某些“有心之人”的恶意造谣导致的结果。
习惯性甩锅的人
当面临问题或错误时,这类人善于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这种行为与责任归因理论有关,他们会尽量避免将负面结果归因于自己,喜欢寻找外部的替罪羊,来摆脱大家对他的负面评价。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还有一些人可能具有人格障碍特征。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具有两个突出特征:缺乏弹性的、长期的稳定内心体验,以及僵化的行为模式。这些特征导致认知思考与外界联系持续适应不良,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
例如,一个21岁的大学生小李,平时在宿舍里总是拖延,从不上学,生活行为习惯极其懒散;另外与宿舍的同学们也经常吵架,起争执,然后每隔两三天就要吵架,甚至还有出手去打同学,把同学大伤住进医院。像这种情况,就是很明显的人际关系困难、社会功能出现不适的画面。正常的群体再有心理冲突,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矛盾的,顶多就是和同学闹点情绪,不至于说会把人打伤住进医院的这种。凡是行为特征超出常理,大概率就是心理异常或者人格障碍的情形居多。
面对这些“内心阴暗”的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保持警醒:学会观察身边人的言行,特别是那些看似友善却总是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
减少接触:如果发现某人具有上述特征,尽量减少与其接触,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保护隐私: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计划,防止被有心人利用。
建立边界:学会说“不”,不要轻易答应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寻求支持:如果发现自己被这类人伤害,及时向身边值得信赖的人求助,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记住,识别“内心阴暗”的人并不是为了排斥他们,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警惕和智慧,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