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六铺码头将变身“元宇宙水岸”,打造文旅新地标
上海十六铺码头将变身“元宇宙水岸”,打造文旅新地标
上海外滩十六铺码头,这座拥有170多年历史的古老码头,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程。自1852年建成以来,十六铺码头一直是上海重要的水上门户,连接着国内外的贸易往来,承载了无数商贾旅客的希望与梦想。
十六铺码头的名字来源于其长度——16英亩(约合6.5公顷)。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识,更凝结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在开埠初期,这里帆樯林立,商贾云集,是远东地区最繁忙的码头之一。无数的货物从这里启程,驶向世界各地;无数的旅客从这里登岸,踏上上海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
然而,随着上海港口的不断发展,十六铺码头逐渐退出了货运的舞台。20世纪90年代,上海港开始向长江口和东海方向拓展,外高桥码头、洋山深水港相继建成,承担起了现代航运的主要任务。昔日繁忙的十六铺码头,如今已不再是主要的货运港口,但它依然作为上海不可替代的记忆符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近年来,十六铺码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上海勤盈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计划对其进行文旅升级改造,打造“夜外滩·元宇宙水岸”。未来的十六铺码头将融合航天科技、数字艺术、智能体育、文博科普等元素,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规划中的“夜外滩·元宇宙水岸”将有四条故事线:古代故事线“浦江往事·东吴江船”、近代故事线“外滩风云·民国风情”、现代故事线“海上明珠·活力都市”以及融合航天科技的未来故事线“星辰大海·未来之城”。这些故事线将串联起上海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美好的发展前景,通过科技与人文的创新融合,推动十六铺码头成为媲美新加坡克拉码头、伦敦金丝雀码头的上海又一张世界级都市文旅新名片。
十六铺码头的历史变迁,是上海港口发展的一个缩影。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滩从一片田园风光迅速转变为繁华的都市地标。港口的发展带动了上海的经济腾飞,使其成为远东航运中心。据统计,1852年在上海经营贸易的洋行有40余家,后来涌入了大量银行、商行、保险公司、总会和酒店,各国特色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亚细亚大楼、海关大楼、电报大楼......这些建筑形成了独特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也因此得名“十里洋场”。
港口不仅塑造了上海的城市空间,也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据统计,2023年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到6.2万亿元,占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的13.4%。上海港自2010年起成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并保持至今。港口贸易活动还激发了码头、船东、商家对保险、金融、法律的需求,高端服务业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更高的价值。例如,海洋金融的蓬勃发展让国际航运中心伦敦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海事专业商事服务
十六铺码头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上海近代史。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封闭的小渔村,逐步开放、发展,最终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如今,虽然它的功能已发生转变,但作为上海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它将继续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上海人开拓创新,续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