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医疗废物主要分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五类,每类废物都有其特定的收集和处理方式。
感染性废物
感染性废物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这类废物包括被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的物品,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实验室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和标本,以及隔离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废弃物。感染性废物需使用符合标准的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密封收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废弃物需先消毒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传染病患者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袋。
损伤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是指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医用锐器,如废弃的金属锐器(针头、手术刀等)和玻璃锐器(盖玻片、安瓿瓶等)。这类废物应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避免二次处理。
病理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是指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组织、器官及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这类废物需使用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收集,必要时进行防腐或低温保存,涉及传染病的特殊废物需用双层包装袋。
药物性废物
药物性废物包括过期、淘汰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少量药物可并入感染性废物中,但需标注说明,大批量药物需交由专业资质单位处置。
化学性废物
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或易燃易爆特性的废弃化学品,如废弃的甲醛、二甲苯等化学试剂,含汞血压计、体温计等设备。这类废物需收集于专用容器中,标明成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还能显著降低对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从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卫生保健活动产生的废物总量中,约85%是一般无害废物,剩余的15%被认为是危险物质,可能是传染性的、有毒的、致癌的、易燃的、腐蚀性的、易起化学反应的、爆炸性的或放射性的。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危险废物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风险,如锐器伤、化学灼伤、空气污染等。
近年来,我国在医疗垃圾处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例如,通过研发高效、环保的医疗垃圾焚烧技术,不仅能够彻底销毁有害物质,还能实现对环境整治与保护。这些新型的医疗技术在医疗废物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医疗垃圾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以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为例,该医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路径,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医疗废物从产生、收集、转运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监控和管理。2023年,作为医疗废物电子联单试运行单位,在“上海医疗废物云服务”平台进行注册与联单运行操作,数据填报准确,收运负责人签字确认及时,现已推广至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收集、称重、处置装箱、打包发车等全过程信息均上传市内监管平台,确保院内医疗废物处置规范。对可回收医塑也定时收运安放在可回收医塑点位内,不混有其他垃圾。
在医院环境方面医院一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重要理念,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医院内部平台定期发布垃圾分类知识和答题等方式,向员工和患者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使员工和患者都能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排污方面医院采取雨污水管路分流且纳管排放,污水在纳管排放前会进行二次深化处理消毒,确保污水的排放达到并满足生态环境部门的规定环保数值要求,2023年针对污水检测日常工作,根据生态环境部门督查相关要求安装了相关的自动检测平台,定时上传相关检测监管指标,动态在线实时监测。
未来,医院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院职工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成为无废细胞建设的排头兵和示范者,为全市乃至全国的医疗环保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科学分类和规范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疗废物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环境污染,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让我们一起重视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